在貴州中部的喀斯特群山中,全國三大磷礦主產區之一的開陽縣正上演著一場資源開發的“綠色革命”——依托儲存量達19億噸的優質磷礦資源,開陽縣通過“富礦精開”戰略,將傳統資源型產業升級為綠色智能的現代工業體系,其創新實踐為全國資源型地區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開陽樣本”。
綠色開采:讓“黑色礦山”披上生態綠裝
7月3日,走進貴州開磷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開陽洋水礦區東翼深部磷礦,巨型機械臂正精準抓取礦石,無人駕駛礦卡穿梭其間,地下千米處的采礦巷道內,磷石膏充填系統正將固廢回填采空區。“我們采用分段空場嗣后充填法,不僅消除了地表塌陷隱患,還年消納磷石膏超100萬噸。”貴州開磷集團技術負責人介紹,通過這一技術,采礦貧化率從15%降至8%,資源回收率提升至92%。
開陽縣構建的“礦山管控一體化平臺”,讓每座礦山都成為“智慧生命體”。中南大學研發的空地一體化監測系統,通過毫米波雷達和無人機巡檢,實時預警地質災害。2024年,該系統成功預報3起滑坡隱患,避免經濟損失超5000萬元。在綠色礦山建設中,全縣12座生產礦山已有8家通過省級驗收,大中型礦山綠色化率達100%。
政產學研協同:破解“卡脖子”技術的“金鑰匙”
在開陽縣經開區的磷化工產業技術創新中心,中南大學教授團隊正與企業技術骨干攻關磷石膏改性技術。“通過新型改性填料技術,我們不僅消納了136.7萬噸磷石膏,修復了4.6萬平方米邊坡,還提升了35萬噸磷酸產能。”項目負責人展示著實驗室數據,這項技術使磷石膏從二類固廢轉化為一類建材原料,浸出液各項指標均優于國家標準。
這一成果源于開陽縣建立的“政產學研用”協同機制。目前,園區已與中南大學、貴州大學等17所高校共建研發平臺,累計投入研發資金2.67億元,攻克磷氟協同、新能源材料等領域技術瓶頸。貴陽安達科技能源有限公司聯合高校建成的六氟磷酸鋰中試平臺,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推動貴州新能源電池材料產能躍升至20萬噸/年。
產業鏈延伸:從“賣礦石”到“造芯片”的跨越
在貴州勝威凱洋化工的生產車間,純凈無色的電子級氫氟酸從生產線緩緩流出。“我們從磷礦伴生氟資源中提取的氫氟酸純度達99.999%,可用于芯片制造。”企業負責人介紹,貴州大學的技術支撐讓氟資源附加值提升10倍以上。
這種“吃干榨盡”的循環模式,在開陽已形成完整鏈條:磷礦開采產生的氟、碘等伴生資源被提取為電子化學品,硫鐵礦用于制酸,磷石膏轉化為建筑材料,最終形成“磷硫鈦銅鐵鋰氟”耦合循環項目。貴州聚力生化工有限公司采用零極距離子膜電解法工藝,不僅能耗降低30%,其副產品液氯更成為有機磷農藥的關鍵原料,帶動兩家配套企業落地。
“我們正圍繞‘基礎磷化工—精細磷氟化工—新能源材料’三大方向,招引含氟硅渣協同利用等項目。”開陽縣投資促進局有關負責人介紹,2024年開陽縣園區磷化工產值已突破280億元,高新技術企業增至9家,產業集群入選了省級特色產業集群。
如今的開陽,傳統礦山已蛻變為“無廢園區”:26.55公頃礦山生態修復區植被覆蓋率超85%,洋水河出境斷面總磷濃度降至0.2mg/L以下,磷化工產業正從“資源依賴”向“創新驅動”華麗轉身。正如開陽縣縣委書記孫昕所言:“我們將以‘富礦精開’為引擎,在資源開發與生態保護的平衡中,探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資源型地區高質量發展之路。”
記者 萬露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