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新聞報道,馬斯克在社交媒體宣布成立“美國黨”,此前一天特朗普剛簽署“大而美”法案。
這場政治風暴的導火索,是特朗普力推的“大而美”法案。7月4日法案生效,廢除了電動汽車稅收減免等條款,直接觸動特斯拉利益。馬斯克當天發起投票,超124萬網民參與,近三分之二的人支持成立新黨。7月5日,“美國黨”橫空出世,馬斯克喊出“還給你們自由”,矛頭直指特朗普主導的政治格局。
馬斯克(資料圖)
特朗普的反應來得很快。他先是在公開場合稱馬斯克成立新黨“荒謬”,晚上又在“真實社交”上發文,說看著馬斯克過去五周“脫軌”很痛心。他提到美國第三黨從沒成功過,還翻出舊賬——馬斯克曾支持他終止電動汽車強制令,甚至想讓民主黨密友管理NASA,被他拒絕了。
兩人的裂痕早不是一天兩天。2024年大選時,馬斯克還是特朗普的支持者,可“大而美”法案成了轉折點。馬斯克罵這法案“極其瘋狂”,放話要讓支持法案的議員落選。特朗普也不含糊,威脅削減馬斯克公司的政府合同,還說要把他“趕回南非”。曾經的“政治盟友”,如今徹底站到對立面。
馬斯克的“美國黨”有明確目標。他說未來12個月重點在國會兩院,明年中期選舉要爭2到3個參議院席位、8到10個眾議院席位。當前參議院兩黨席位接近,共和黨49席,民主黨47席,4席獨立;眾議院共和黨220席,民主黨198席。只要拿下這些關鍵席位,“美國黨”就能在爭議法案表決中握有決定權。
特朗普(資料圖)
他的底氣來自兩方面。一是自身影響力,2024年大選已證明他能撬動選票;二是共和黨內部并非鐵板一塊,“大而美”法案投票時,就有1名共和黨參議員和4名眾議員投了反對票。馬斯克不用親自推候選人,給獨立議員或搖擺派點資金、一個發聲平臺,或許就能達到目的。
但“美國黨”想成氣候,沒那么容易。
網民支持不代表實際投票。65.4%的支持率來自線上點擊,2023年蓋洛普民調就顯示,多數美國人早盼著政壇有新面孔,這更像對現狀的不滿,不是對“美國黨”的真認可。
體制門檻高。美國各州選舉制度都在護著兩黨,馬斯克是南非出身,連推舉自己當總統候選人都受限。成立政黨要走復雜流程,開大會、選官員、定黨名,現在沒人知道“美國黨”啟動了沒。
缺線下根基。線上聲量再大,沒基層組織動員選民也白搭。美國歷史上第三黨從沒在總統大選中成功過,羅斯·佩羅1992年拿了19%普選票,也沒改變什么。
錢不是萬能的。馬斯克有錢,可特朗普盟友詹姆斯·菲什巴克已經搞了個“超級政治行動委員會”,專門對沖他的影響力。2025年4月,馬斯克花2000多萬美元支持威斯康星州一個法官候選人,最后還是輸了,他自己都說要少往政治里砸錢。
沒核心主張。反對“覺醒文化”討好保守派,支持加密貨幣又拉攏自由派,這種拼湊出來的立場,很難讓選民真正買單。
馬斯克和特朗普的恩怨,還在繼續發酵。特朗普覺得“美國黨”會分流共和黨選票,削弱自己對國會的掌控。馬斯克手里的X平臺要是改了風向,特朗普的網絡關注度也會受影響。
特朗普已經放話了,說馬斯克“吸毒”,要削減他公司的政府合同,甚至威脅把他“趕回南非”。真鬧到不可開交,馬斯克可能要面對稅務、移民各種調查,企業運營也會被找麻煩。
特朗普(資料圖)
但馬斯克似乎沒在怕。他說支持總統候選人不是沒可能,雖然現在盯著國會,但誰知道以后會不會有更大動作?“美國黨”要是能在中期選舉里拿到幾個席位,就算沒撼動兩黨根基,也足夠讓特朗普頭疼。
這場較量背后,是美國中間選民和硅谷資本的迷茫。他們對現在的政治生態越來越失望,馬斯克成立“美國黨”,不過是這種情緒的一次爆發。就算沒“美國黨”,這種不滿遲早還會以別的方式冒出來。
特朗普剛簽完法案,馬斯克就“鬧獨立”,這出戲才剛開始。是“美國黨”真能撕開一道口子,還是到頭來被兩黨收編,甚至慢慢消失,都得看接下來這一年。美國政壇的熱鬧,恐怕還得持續一陣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