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將投資歐洲版“星鏈”
法國歐洲通信衛星公司10日說,英國計劃向該公司投資1.63億歐元(約合1.91億美元),以使其更有力地抗衡美國企業家埃隆·馬斯克旗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的“星鏈”項目。
要說現在全球衛星互聯網這事兒,最火的肯定是馬斯克的星鏈。
這玩意兒厲害到什么程度?
到2025年,SpaceX已經往天上送了快7000顆衛星,100多個國家的人都能用,小到家里上網、漁民出海,大到軍隊打仗,都離不開它。
就說俄烏沖突吧,烏軍的無人機能精準炸目標,前線部隊能隨時通消息,好多時候靠的就是星鏈的信號。
但這事兒也讓歐洲人犯了嘀咕:萬一哪天美國不高興了,掐了信號咋辦?
馬斯克之前不就干過,限制星鏈在克里米亞附近的使用,差點影響烏軍行動。
馬斯克
所以歐洲鐵了心要搞自己的“星鏈”,主角就是法國的歐洲通信衛星公司,還有它剛合并的英國OneWeb。
其實歐洲搞這事兒也不是一拍腦袋。
2023年,歐洲通信衛星公司和英國OneWeb合并了,合并后手里有600多顆衛星,號稱全球第二大近地軌道衛星運營商,僅次于星鏈。
但真要較真,這“第二”水分不小。
OneWeb的衛星大多在1200公里高的軌道上轉,這高度比星鏈的衛星(340-550公里)高太多了。
軌道高有啥問題?
信號繞的路遠,延遲就大,大概150毫秒——說通俗點,用它打游戲會卡頓,通話會有延遲,跟星鏈(延遲幾十毫秒)比,體驗差一大截。
更要命的是設備錢,OneWeb的接收終端要5000到10000美元,星鏈的才599美元,普通人肯定選便宜的。
而且OneWeb到現在發射衛星還得靠SpaceX的火箭,等于自己的“槍”還得借對手的“子彈”,這就很被動。
合并后的公司日子也不好過,說白了就是缺錢。
2024年第四季度,光營業利潤就虧了快7.9億歐元,全靠政府輸血。
之前OneWeb差點破產,2020年還是英國政府砸錢救回來的。
現在合并了,窟窿更大,所以英國這次又掏了1.63億歐元,加上之前的錢,總注資到了15億歐元,持股10.89%。
英國首相斯塔默
英國為啥這么積極?
核心是不想被法國比下去。法國早就說了,要注資7.5億歐元,把股份提到29.65%,當最大股東。
英國要是不掏錢,以后公司大事兒就只能聽法國的了。
而且英國脫歐后,總怕在歐洲的太空事務里被邊緣化,投錢進這家公司,既能跟法國搭伙搞“歐洲自己的衛星網”,又能保住自己的話語權。
更深層的原因,還是歐洲想在關鍵領域不看美國臉色。
這幾年特朗普搞“美國優先”,啥都先顧著美國,歐洲早就覺得不靠譜。
俄烏沖突里,星鏈雖然幫了烏克蘭,但開關權在馬斯克手里,歐洲人越想越怕:萬一哪天美國跟歐洲鬧別扭,掐了衛星信號,國防、通信都得癱瘓。
所以英法去年簽了個《諾斯伍德宣言》,說好了要一起搞核威懾、衛星通信這些關鍵技術,英國投錢就是把這事兒落到實處——以后軍隊打仗要用衛星,總不能指望美國的星鏈吧?
那歐洲打算怎么跟星鏈較勁呢?
說到底就是兩條路:政府使勁砸錢,技術上趕緊追。法國不光自己投7.5億,還拉著歐盟搞了個叫IRIS2的項目,計劃砸106億歐元,到2030年往天上送290顆衛星。
這些衛星不搞單一軌道,既有離地球近的(400-750公里,跟星鏈差不多高,信號延遲能降下來),也有中軌道和靜止軌道的,想織一張更密、更靈活的網。
技術上,他們還打算給衛星加“量子加密”,簡單說就是信號加密技術特別牛,別人想偷聽、破解幾乎不可能——這對政府、軍隊來說太重要了,星鏈現在的加密技術可沒這么高級,這算是個差異化優勢。
但要說能不能干過星鏈,難度真不小。
星鏈現在的優勢太明顯了:衛星多(快7000顆),覆蓋廣(100多個國家),技術成熟,成本還低。
星鏈
就說終端設備,星鏈賣599美元,歐洲這邊就算IRIS2項目搞成了,終端想降到這個價,沒個五六年估計懸。
而且星鏈自己有火箭,SpaceX的獵鷹9號能回收,發射成本比歐洲的阿麗亞娜火箭低一半還多——歐洲現在連發射衛星都得靠別人,OneWeb之前好幾次發射都是用的SpaceX的火箭,這就很被動。
更麻煩的是歐洲內部的協調問題。
IRIS2項目看著錢不少,但歐盟27個國家各有各的小算盤。
德國想多拿點項目份額,意大利怕花錢太多想砍預算,法國想主導項目方向,光扯皮就耽誤了不少時間。
原來計劃2028年就能用,現在拖到2030年了,這幾年星鏈肯定還在往前跑,差距說不定越拉越大。
還有賺錢的問題,星鏈現在靠賣終端、收服務費,已經開始盈利了,歐洲這家公司現在主要靠政府訂單活著,民用市場幾乎沒打開。
普通人上網為啥要選貴的歐洲衛星,不選便宜的星鏈?
這個問題不解決,光靠政府砸錢,遲早得撐不住。
當然也不是一點機會沒有。
歐洲的衛星網主打“安全”“自主”,對那些不想被美國控制的國家來說,可能更愿意合作。
馬斯克
比如非洲、中東一些國家,對美國的技術一直有點防備,歐洲要是能把量子加密的優勢宣傳出去,說不定能拿到不少政府訂單。
而且歐洲的衛星計劃里,靜止軌道衛星覆蓋范圍大,對航海、航空這些領域更友好,星鏈在這方面反而沒那么強。
總的來說,歐洲搞“自己的星鏈”,更多是為了戰略安全,不想在衛星互聯網這事兒上被美國卡脖子。
真要在市場上全面超過星鏈,難度很大,但靠著政府支持和差異化優勢,在歐洲本土、軍用和特定地區市場搶塊地盤,可能性還是有的。
不過這得看他們能不能把內部協調好,技術上快點突破,不然等星鏈的下一代衛星上天了,差距只會更大。
這場較量,不光是技術和錢的事兒,更是歐洲能不能擰成一股繩、真正實現“戰略自主”的試金石。
歐洲版“星鏈”,目標直指馬斯克。
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