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通訊員 代夢瑤)宜昌茶產業歷史悠久,是“萬里茶道”重要節點,但當前面臨產業升級緩慢、文旅融合不足等發展瓶頸。7月6日,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志遠”志愿服務隊深入宜昌市,圍繞“茶產業與紅色資源融合發展”開展專題調研,旨在探索一條兼具文化傳承與經濟效益的鄉村振興新路徑。通過深耕基層、躬行實踐、深入對話等方式,團隊將重點研究如何將當地文化資源轉化為產業優勢,為當地茶農增收和產業轉型提供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圖為團隊成員抵達調研地點開展工作 周旋供圖
為更全面地掌握沙坪村茶產業發展的實際狀況,我們首先與村助理萬成龍先生進行了一場面對面的交流。我們圍繞紅色資源與茶產業融合、青年參與農村建設、鄉村振興等話題展開對話。談及紅色資源融入茶產品,萬成龍表示目前存在困難:“政府補貼不足,勞動力短缺,難以規模化生產。但可以通過紅色文化體驗活動增強游客體驗。” 關于青年如何更好地參與鄉村振興,萬成龍結合本村實際提出了具體建議:“大學生可以發揮自身專業優勢,比如學設計的可以幫我們優化農產品包裝,學營銷的可以協助開拓線上銷售渠道。去年就有返鄉大學生幫我們建立了電商合作社,效果很好。”他特別強調,青年參與鄉村振興要“接地氣”:“不要一味追求高大上的項目,而要立足村里的實際情況。像我們村茶產業基礎不錯,但缺乏品牌影響力,大學生可以在這方面多想辦法。”這次訪談讓大學生更了解鄉村振興挑戰,也為青年參與提供了思路。
圖為團隊成員與萬助理探討茶產業議題 周旋供圖
圖為萬助理就當前茶產業發展問題進行說明 徐欣恬供圖
晨霧未散時,我們跟隨沙坪村的茶農踏上蜿蜒的山徑。露水沾濕衣袖,青翠的茶壟在薄霧中若隱若現。指尖掠過沾露的嫩芽,清冽的茶香混著泥土氣息撲面而來。茶農粗糙的手指在枝頭翻飛,三指一掐,嫩芽便落入竹簍,動作嫻熟如詩。我們學著采茶,總難把握分寸——不是掐碎葉片,就是漏掉最嫩的一芯。
圖為團隊成員前往茶田的途中 周旋供圖
圖為團隊成員俯身茶壟間,躬身采茶體驗農事辛勞 周旋供圖
圖為萬助理手持新制的茶葉向我們介紹 黃嘯宇供圖
青山環翠,我們跟隨萬助理走進村里的制茶車間。機器的轟鳴聲打破了山間的寧靜,鮮嫩的茶葉在傳送帶上緩緩流動,經過殺青機、揉捻機、烘干機等現代化設備的加工,漸漸散發出濃郁的茶香。“現在制茶都靠機器了,效率高多了。”茶農指著嗡嗡運轉的設備告訴我們,“以前人工制茶要忙活一整天,現在兩三個小時就能完成。”機械化生產讓傳統茶產業煥發出新的活力,但老師傅們依然守在一旁,時刻關注著茶葉的變化,確保每一片茶葉都達到最佳品質。
穿過溪流,一座紅黑色的亭子矗立在山間,“忠烈亭”三個字在晨光中格外醒目。亭內石碑上鐫刻著革命先烈的名字,斑駁的字跡訴說著那段烽火歲月。村里的老人告訴我們,這座亭子是為紀念抗戰時期犧牲的二十多位烈士而建,他們中就有當年的茶農子弟。“先輩們用生命換來的和平,我們要用雙手創造幸福。”老人的話語在亭間回蕩,讓我們明白這片茶山不僅孕育著茶葉,更傳承著紅色精神。
圖為團隊成員在忠烈亭向烈士鞠躬致意 周旋供圖
上午的陽光灑滿村落,我們在老茶農的院子里,聽他們講述茶產業的現狀與期盼。“現在最大的困難是銷路,好茶葉賣不出好價錢。”張大爺嘆息道,“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采茶季人手都不夠。”但談起未來,老人們眼里又閃著光:“要是能搞電商銷售,再開發些茶旅項目,咱們村的茶產業肯定有出路!”這些樸實的愿望,讓我們看到了鄉村振興的希望,也思考著青年一代該如何助力這片土地煥發新生。
圖為村民向調研人員反映茶產業發展的制約因素 宋瑾供圖
這次三下鄉社會實踐,讓我們深刻體會到鄉村振興不是遙遠的口號,而是腳下的泥土、手中的茶葉和老鄉們期盼的眼神。我們學到了茶產業背后的學問——從清晨采茶的辛勞到現代化制茶的精細,從紅色歷史的厚重到銷售渠道的困境,每一環都凝結著茶農的汗水與智慧。
作為青年學生,我們或許暫時無法解決所有問題,但可以從力所能及的事做起:用專業知識幫村民設計包裝、學習電商知識助力農產品銷售、用新媒體傳播茶文化和紅色故事。鄉村振興需要更多年輕人俯下身、沉下心,在田間地頭讀懂中國。未來,我們會繼續關注沙坪村的發展,把這次實踐的所見所感轉化為實際行動,為鄉村振興貢獻一份青春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