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通訊員 代夢瑤)盛夏七月,萬物并秀。7月6日,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志遠”志愿服務隊第五分隊循著茶香與紅色記憶的脈絡,深入宜昌市山水之間,開啟了一場關于“茶產業與紅色資源融合發展”的田野調查。團隊以腳步丈量鄉土,用對話觸摸歷史,在茶壟間尋文化根脈,在舊址中探精神傳承,力求解碼傳統茶產業與紅色文旅融合的“破局之道”。此次調研不僅是一次學術實踐,更是一場文化賦能鄉村的生動實踐——通過深挖本土資源稟賦,探索如何讓一片茶葉承載紅色記憶,讓革命老區在新時代煥發“綠葉生金”的振興活力,為茶農增收與產業轉型書寫兼具詩意與實效的答卷。
圖為實踐隊抵達當日工作場景 周旋供圖
在萬成龍助理的帶領下,我們一行深入茶園,親手體驗了采茶的過程。茶農耐心講解了采茶的要領,包括如何挑選嫩芽、掌握采摘手法等。我們發現,采茶不僅需要技巧,更需要耐心和經驗,茶農們常年勞作,雙手布滿老繭,卻依然保持著對茶葉品質的執著追求。
圖為茶農手把手教授團隊成員采茶要領 黃嘯宇供圖
圖為團隊成員正在協助茶農采摘茶葉 周旋供圖
采茶結束后,實踐隊來到當地茶農的家庭作坊。在這里,同學們觀摩了完整的制茶流程:攤晾、殺青、揉捻、烘干···茶農一邊操作一邊介紹:“殺青的溫度要控制在200度左右,揉捻的力度要均勻···”同學們親眼見證了茶葉從鮮葉到成品的蛻變過程,對傳統制茶工藝的精妙贊嘆不已。
圖為團隊成員近距離感受茶葉從鮮葉到成品的蛻變之旅 周旋供圖
圖為萬助理向我們呈現了剛完成精制的茶葉成品 黃嘯宇供圖
離開茶園后,我們一行前往村中的忠烈亭,這是一處紀念革命烈士的紅色教育基地。亭內立有石碑,記載著抗戰時期當地烈士的英勇事跡。村支書動情地講述著烈士們的英勇故事,同學們靜靜聆聽,深刻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
圖為團隊成員在忠烈亭下合影 周旋供圖
隨后,為了掌握沙坪村茶產業發展的真實情況,我們與村助理萬成龍先生進行了面對面交流。萬成龍指出沙坪村茶產業面臨政府補貼不足、勞動力短缺等問題,建議通過紅色文化體驗活動提升游客參與度。他提出青年可結合專業優勢助力鄉村振興,如設計優化包裝、拓展電商渠道。他強調青年參與需“接地氣”,立足本地實際,重點解決品牌影響力不足等問題。通過此次訪談,大學生們不僅對鄉村振興進程中面臨的現實挑戰有了更為具象、深入的認識,也從中獲得了青年群體參與鄉村建設、助力產業發展的多元思路與實踐啟發。
圖為團隊成員與萬助理聚焦茶產業,共話發展新思路 徐欣恬供圖
圖為萬助理深入剖析茶產業發展的現存問題 代夢瑤供圖
圖為村民向團隊成員展望茶產業前景 黃嘯宇供圖
此次三下鄉實踐,不僅加深了同學們對鄉村產業現狀的認識,拓展了專業知識的實踐應用,更堅定了青年學子扎根基層、服務農村發展的信念與決心。同學們鄭重承諾,要把田間地頭的汗水與收獲、把老鄉們的質樸笑容與殷切期待銘刻于心、付諸于行,立志成為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新時代有為青年,在鄉村振興廣闊舞臺上書寫青春華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