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東青島,山、海、城、灣一體,海、陸、空、地下多種風險交織并存,安全風險點多面廣。近年來,青島市應急管理局堅持數字賦能,持續推進并完善城市安全風險綜合監測預警平臺建設,通過搭建城市“智能大腦”,助力實現危險早發現、早預警、快處置,走出了一條具有當地特色的城市安全治理新路徑。
精準監測 為城市安全裝上“智慧眼”
走進青島市城市安全風險監測預警中心,只見巨大的屏幕上跳動著各類數據,實時展示著城市重要設施、場所的安全動態。“我們的城市就像一個龐大而復雜的生命體,任何細微‘病癥都可能引發嚴重后果。”該監測預警中心負責人感慨地說,“傳統的安全管理方式,如同用肉眼看病,很難發現那些隱藏在暗處的問題、毛病。現在有了城市安全風險綜合監測預警平臺,可以給城市做‘全身CT’,能夠精準、及時地發現問題。”
青島市城市安全風險綜合監測預警平臺于2023年投入試運行,涵蓋燃氣、供水、排水、綜合管廊、橋梁等9個城市安全管理場景。據介紹,該平臺一期試點項目采用“新建與利舊相結合”的創新建設模式,覆蓋市內三區,重點針對老舊管網和關鍵設施,構建起一張緊密的感知網絡。16675臺感知設備分布在城市的各個關鍵節點,成為城市安全“前哨”。這些設備還能夠依據監測對象及其體征的差異性,動態調整閾值設置,敏銳捕捉城市生命體征的每一絲變化。
“此前李滄區九水街道石牛山路110號相鄰地下空間出現甲烷濃度異常,就是通過這個平臺發現的。”監測預警中心工作人員指著屏幕上的一條數據曲線向記者介紹,“發現異常后,平臺迅速啟動數據分析研判機制,通過對溫度、濃度等關鍵數據的耦合分析,初步判斷是沼氣引發報警的概率較高。巡檢人員接到通知后,第一時間趕赴現場核實。”
現場情況證實了平臺的判斷。巡檢人員打開井蓋后,一股熱浪撲面而來,只見熱水翻涌,氣彌漫。井內水位還在持續升高。巡檢人員迅速將情況上報平臺。平臺立即發出四級預警,并通知熱力公司核查供熱管線漏損情況。經確認,距離設備200米處的供熱主管道出現漏損。因搶修及時,居民供暖未受到太大影響。
“以往,熱力管線主要依靠人工巡檢,成本高、效率低,而且很難做到全面覆蓋。”工作人員興奮地說,“現在有了這個平臺,情況就大不一樣了。通過創新使用管網耦合隱患智能辨識模型,平臺能夠自動研判是否為熱力管網泄漏導致報警,大大提高了預警的準確性和資源的配置效率。”
自試運行以來,截至今年6月,平臺在成功監測到異常后,發出橋梁結構報警38起、地鐵報警12起、供排水管網報警2966起、消防設施報警5233起……平臺融合多源監測數據,運用智能算法,實現跨行業、地域一體化監測預警,推動城市安全風險監測從“盲人摸象”式的人工排查,向精準、高效的智慧化監測轉變,真正做到將危險扼殺在萌芽狀態。
智能預警 構建應急響應“快速通道”
預警是應急管理的“前哨站”,其準確性和及時性直接關系后續處置工作的成敗。過去,事故發生后的預警主要依賴人工分析研判。這種方式主觀性強、時效性差,在面對復雜多變的突發事件時,容易出現預警滯后、標準不統一等問題,導致錯失最佳處置時機。
“就好比一場足球比賽,預警就是前鋒。如果前鋒反應慢了,球都進自家球門了才開始行動,這場比賽還怎么贏?”青島市應急管理局科信處工作人員打比喻,“我們現在運行的這個平臺,就像‘閃電前鋒’,讓預警又快又準。”
平臺建立四級預警標準,明確預警響應流程:權屬單位作為第一責任人,迅速完成“企業處置小閉環”;行業主管部門緊密跟進,完成“行業處置中閉環”;當平臺預警達到一定級別,立即同步向市應急指揮中心推送,聯動完成“綜合處置大閉環”。這一流程就像一臺精密的機器,各個部件緊密配合,在報警預警處置過程中,各部門各司其職、協同作戰,構建起縱向貫通、橫向協同的應急聯動體系,形成強大工作合力,大幅提升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效能。
今年2月24日,市南區銀川西路發生燃氣泄漏。當日9時54分,平臺監測到甲烷濃度持續超過報警閾值,立即發出報警。
與此同時,平臺借助GIS技術發現報警位置周邊有學校,人流量和車流量較大。綜合考慮多方因素,結合城市燃氣安全監測預警分級標準,平臺自動判定該燃氣泄漏事故為四級預警,立即通知搶修人員進行修復。
“在這個過程中,平臺就像一個‘智能大腦’,綜合各種信息,快速做出判斷,為應急處置爭取到了寶貴時間。要是放在以前,光是人工分析研判這些情況,就需要好幾個小時。”監測預警中心負責人說。
從人工研判的“慢車道”駛入數字化智能的“快速通道”,平臺智能預警讓應急響應更加迅速、科學。
高效決策 以數據為“指揮棒”決勝安全戰場
在應急處置時,決策是否科學、高效直接關系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城市穩定運行。青島市城市安全風險綜合監測預警平臺通過強大的數據分析與算法支持,為應急處置提供了快速、精準的決策依據,實現了從“經驗決策”到“數據決策”的轉變。走進青島市風險監測預警大數據中心,只見海量的數據如同奔騰的河流,在服務器之間快速流動。“這些數據就是我們的財富,是我們決策的重要依據。”青島市應急管理局科信處工作人員介紹,“通過對基礎數據、監測數據、報警預警數據的匯聚、加工與治理,我們已沉淀形成10個專題庫和8個主題庫的數據資產,每日平均新增監測數據5000余萬條。”
平臺基于歷史數據和處置經驗,能夠自動生成風險影響范圍預測、資源調配建議等。
在2024年一小區燃氣泄漏事故中,平臺充分發揮其數據優勢,結合就近管線位置、泄漏擴散速度等關鍵因素,進行溯源分析,僅用2小時就確認了泄漏點,明確了具體泄漏原因,為后續搶修工作贏得了先機。
平臺還能夠通過對事故現場環境進行分析,找出相關衍生事故的潛在聯系和影響路徑。
“以前我們做決策,大多依靠經驗和直覺。現在有了這些數據和算法做支撐,我們就像擁有了‘探照燈’,能夠清晰地看到前方的道路,從而做出更加準確、科學的決策。”監測預警中心負責人說。
從“摸著石頭過河”到“以數據為指引”,平臺的高效決策讓應急處置更加有的放矢。
截至今年6月,該平臺已監測報警1萬余起,成功處置燃氣泄漏事故18起。目前,該平臺正在持續強化標準規范體系建設。
未來,青島市將繼續深化數字技術在應急管理領域的應用,不斷完善平臺建設,延伸監測范圍至安全生產、自然災害等領域,持續提升城市安全風險監測、預警、決策、響應和處置能力,為城市高質量發展和人民幸福生活筑牢堅實安全屏障。(記者 吳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