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鞏本勇
這是個吃藕的季節。
我們知道,藕通常分七孔和九孔。但偏偏有個地方,產十孔藕,以至當地有了這么一個歇后語:馬踏湖的藕——多了一個眼。沒錯,就是素有“北國江南、魚米之鄉”之譽的馬踏湖的藕。過去,這藕是進京的貢品。
所謂藕孔,是指蓮藕的通氣組織,與藕鞭孔道、葉柄孔道及葉片相連相通。蓮藕橫切面孔眼非常明顯,數量也是固定的,就像人的手指一樣。
七孔藕主要生長在南方地區,是在水塘和湖泊里生長的,一年能夠生產兩季,切開是七孔,七孔藕長出來的花朵以粉紅色的為主。九孔藕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區,是水田的蓮藕,一年只產一季,切開是九孔,藕上長出來的花朵基本上是白色的。
燉蒸多用七孔藕,因為它水分含量少,淀粉含量多,我們常見的蓮藕排骨湯一般就是用的七孔藕,燉出來的藕非常粉,湯非常鮮美。九孔藕更脆,適合清炒和涼拌。而比起九孔藕,十孔藕的淀粉更少、水分更大,也就更加脆甜。
對于湖區人來說,采一節新藕,洗凈了,用一柄翠綠的荷葉包裹上,用拳頭猛擊一下,藕就在荷葉中碎裂開來。吃一口,又脆又甜。如果再拌些白糖,那就更加爽心美味了。
白蓮藕是馬踏湖特產之冠,因為十孔藕開白色的花,所以又被叫做白蓮藕。馬踏湖白蓮藕耐深水,既可淺水栽植,也可深水栽植,它要經過萌芽、展葉、開花、結實、膨藕、休眠等各個生長發育階段。白蓮藕春暖后植秧,六七月份結藕,這時的藕當地人俗稱“新藕”。
七月是荷花開始搖曳生姿的時節,據說這時新藕便初長成了。這時的藕,湖區人叫它花下藕。于炎炎夏日,翻身入水,采一節白嫩嫩的藕瓜,洗凈了,嘎嘣脆地咬上一口,有一種在空調房里吃雪糕的舒爽感。
白蓮藕冬季成熟,于春節前后供應百姓餐桌。采藕是個技術活兒,湖區人叫“踩藕”。
馬踏湖有藕田四千多畝,沿湖各村尤以魚龍灣為最多,踩藕人大多數集中在這個村。為了賣個好價錢,人們往往選擇臘月天破冰踩藕。下藕池前,先穿上一種當地叫“膠叉”的外衣,全身上下包裹起來。藕池里若沒有冰縫,人們就用鼓槌敲出來,如果還不能破冰,這時就得用一種叫镩的工具。鑿開冰封后,采藕人下池。從下藕池的那一刻起,采藕人就要用腳底的觸覺判斷藕的位置和走向。什么事都是熟能生巧,有經驗的采藕人虛著腳輕輕一踩就知道藕在哪里,用手一摸,不管摸到哪一節,都能知道是順著還是逆著,要朝哪個方向用力。
藕長在泥里橫七豎八,一支完整的藕往往五六節連在一起,一米多長。能從泥里把它完整地取出來,這是能耐。藕要是踩斷了,就容易進水、進泥,不僅品相差,也不好吃,賣不上好價錢。
冰下是刺骨的水,水下是烏黑的泥,泥中是潔白的藕。“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文人雅士多歌頌蓮葉荷花,卻往往忽略了埋在淤泥里的藕。
藕是有情的,不然也不會有“藕斷絲連”這個詞匯了。藕的絲就相當于植物的血管,是為荷葉和蓮花運輸水和養料的。藕絲不僅存在于藕內,在荷梗、蓮蓬中都有,不過更纖細罷了。如果你采來一根荷梗,盡可能把它折成一段一段的,提起來就像一長串連接著的小綠“燈籠”,連接這些小綠“燈籠”的,便是這種細絲。這種細絲看上去是一根,如放在顯微鏡下觀察,會發現其實是由3至8根更細的絲組成,宛如一條棉紗由無數棉纖維組成。
“君心匣中鏡,一破不復全。妾心藕中絲,雖斷猶牽連。安知御輪士,今日翻回轅。一女事一夫,安可再移天。君聽去鶴言,哀哀七絲弦。”孟郊這首詩可謂寫盡了藕絲的細密纏綿、深情款款。
藕的營養價值很高,中醫稱其“主補中養神,益氣力”。據說1972年,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時,就曾食用過馬踏湖中的十孔藕。2015年,馬踏湖白蓮藕獲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擁有如此有特色的農產品,當然要努力讓它“出圈”。當地說“馬踏湖的藕——多了一個眼”,大抵是多了個心眼吧。不然,當地人怎么能將小小的、餐桌最常見的一個蔬菜單品做成支柱產業呢?
(作者為中國作協會員,淄博市作家協會副主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