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拉上美國都沒有奈何伊朗,最終以色列只能公開喊話中國,這時無數人才意識到,中國原來已經強到可以左右中東格局的程度了。
6月中旬,伊朗與以色列之間再度爆發大規模沖突。戰火蔓延至多個邊境城市,造成大量基礎設施損毀。這場沖突的最大特點是:時間短、強度高、后果重。在短短兩周內,伊朗損失了大量空軍力量和軍火倉庫,國內經濟一度陷入混亂。
就在這場沖突剛剛結束,以色列的外交聲音就傳到了中國——以色列駐華總領事白樂濰公開喊話,希望中國“切斷伊朗的石油出口”。這句話很直接,甚至可以說毫不遮掩其真實意圖。
但問題在于,中國為什么成了唯一能“掐斷伊朗命脈”的國家?
答案其實藏在貿易數據里。據國際能源機構統計,中國目前每天從伊朗進口110-170萬桶原油,約占伊朗總出口的九成。而且更關鍵的是,其中近四成用人民幣結算。這對伊朗來說意味著什么?意味著它在被美國和歐洲制裁封鎖的情況下,依舊有一個穩定的大客戶、有一套繞開美元體系的結算通道、有一根能穩住國家財政的“經濟輸血管”。
這也是為什么,以色列盯上了中國。因為它太清楚,若中國真選擇“掐斷油管”,伊朗經濟就可能立刻陷入癱瘓,甚至內部動蕩都不是不可能的事。
自從美國撕毀伊核協議后,伊朗的經濟一直在水深火熱中掙扎。特別是2018年以后,美國對伊朗原油實施全面禁運,伊朗的石油出口一度跌至每天10萬桶以下,國家財政幾乎崩潰。
但就在這時,中國頂住西方壓力,不僅繼續從伊朗進口原油,還用人民幣進行結算,規避了美元交易的制裁限制。
據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與伊朗雙邊貿易額達133億美元,其中石油占比超過80%。光是這筆訂單,就足以讓伊朗養活數千萬貧困人口,維持最基本的公共服務。可以說,中國不是伊朗的“客戶”,更像是“經濟生命線”。
而這份合作,不僅僅止步于石油貿易。2025年6月下旬,伊朗新任駐華大使抵達北京,剛下飛機,第一件事就是把紅旗-9B防空導彈采購計劃擺上了談判桌。
要知道,這種防空系統是中國國產第三代區域防空主力,具有攔截巡航導彈、戰機、甚至部分彈道導彈的能力。伊朗若裝備該系統,無疑將大大提升其國土防空能力。
更引人關注的是,伊朗還想從中國采購36架殲-10C戰斗機、40架“梟龍Block III”無人戰斗機,甚至提出購買一條殲-10C的生產線。這些談判雖然尚未敲定,但釋放的信號已經非常明顯:伊朗要借中國的技術力量完成軍事重建。
以色列當然急了。因為伊朗一旦補齊空軍短板,整個中東的軍事平衡都可能被打破。到那時,光靠美國的援助,以色列也未必能像過去那樣“一打一個準”。
讓人驚訝的是,在伊以沖突中,中國既沒有偏袒伊朗,也沒有攻擊以色列,而是秉持“不干涉、講原則”的一貫外交立場。
沖突爆發后,中國第一時間呼吁“克制與對話”,并且明確表態:“任何侵犯主權的行為都不可接受。” 這番話雖然沒有指名道姓,但伊朗心知肚明:有中國撐腰,至少在國際話語權上就不至于被完全孤立。
也正因為如此,伊朗隨后對中方承諾:“無論戰事如何升級,都會全力保障中方人員與機構安全。”這句話的分量,遠比軍事合同和石油合同還要重。
而以色列之所以“點名喊話”,其實也透露出他們對中國外交立場的某種焦慮:中東的天平,正在慢慢往東方傾斜。
過去提到中東,大家第一反應是美國的航母戰斗群、英國的石油公司、以色列的高科技防務。但今天,一條貫穿伊朗經濟的油管、一筆用人民幣結算的石油訂單,竟成了中東博弈的核心關鍵。
中國不再是那個只靠購買資源的“能源大國”,它正逐步成為規則的制定者與穩定器。這種影響力不是靠軍艦,更不是靠強硬制裁,而是靠實打實的經濟互信和戰略定力換來的。
更重要的是,中國所提供的選擇,是與西方體系不同的:不附加政治條件、不干涉內政、講規則重契約。這套玩法,對長期被西方“綁票”的中東國家來說,顯然更有吸引力。
這一次,以色列的“喊話”也許是出于戰略考慮,但從結果來看,它更像是一次不經意間的“全球廣播”,向世界揭示了一個正在變化的現實:中國,早已不是那個遠離中東博弈的看客,而是能左右關鍵命脈的“變局之手”。
美國靠軍力塑造影響力,而中國則靠經濟關系和戰略定力贏得信任。這種影響方式更柔和、更持久,也更不容易被替代。未來的中東,將不再是“美以說了算”的舞臺。新的博弈規則正在生成,新的主導力量正在登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