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一紙公告引發震動——28名研究生被集中清退,原因竟是“長期難于聯系到學生本人”。這些曾經過五關斬六將考入名校的學子,如今卻成了公告里冰冷的數字。
公告顯示,這些學生因“在學校規定的最長學習年限內未完成學業”被退學。更令人費解的是,學校甚至無法聯系到他們本人,只能通過公告形式送達處理決定。
為什么這些學生會集體“消失”?
- 高壓下的逃避? 研究生階段學術壓力巨大,論文壓力、導師關系、就業焦慮多重夾擊下,一些學生可能選擇“斷聯”逃避現實
- 現實的妥協? 部分學生可能因經濟壓力、家庭變故或對學術道路的失望,主動放棄學位,悄然離開校園
- 制度的犧牲品? 嚴格的學制規定下,超期未畢業的學生面臨清退風險,但學校是否提供了足夠的學業支持與心理疏導?
教育不該是沉默的消失
這28名學生的“集體消失”,折射出高等教育中那些被忽視的暗角:
- 名校光環下的個體困境
- 嚴進寬出制度中的心理危機
- 象牙塔與社會現實間的巨大落差
當我們為名校錄取歡呼時,是否也該關注那些在學術道路上迷失的身影?教育的目的不是制造完美畢業生,而是培養能在現實中找到方向的人。
你的實驗室座位還空著,但教育的光不應熄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