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律宗(南山宗)
律宗(又稱南山宗)是中國漢傳佛教的重要宗派之一,以研習和持守佛教戒律為核心,強調“以戒為師”,注重戒律的嚴格實踐與傳承。其祖師譜系以唐代道宣律師為實際創始人,形成了一套系統化的戒律理論和實踐體系。
一、律宗的核心思想
以戒為師:戒律是修行的根基,通過持戒凈化身心,為禪定與智慧奠定基礎。
四分律傳承:以印度《摩訶僧祇律》《十誦律》《四分律》《根本說一切有部律》四大律典為基礎,尤重《四分律》(曇無德部),形成中國律宗的教理依據。
止持與作持
止持:禁止惡行(如殺生、偷盜、邪淫等);
作持:規范善行(如布施、誦經、禮佛等)。
戒定慧三學:戒律為戒學,禪修為定學,教理為慧學,三者相輔相成,不可分割。
二、律宗的祖師譜系
律宗的祖師傳承以印度律典傳入中國后的注疏與實踐為核心,通常以唐代道宣律師為實際創始人,其譜系如下:
祖序
祖師名號
歷史地位與貢獻
初祖
曇無德(印度)
《四分律》的譯者(姚秦竺佛念譯),律宗理論源頭,但未直接傳入中國。
二祖
曇柯迦羅(三國)
曹魏時期譯出《僧祇戒本》,首次為中國僧侶制定受戒儀軌。
三祖
法聰(北魏)
北魏律師,專弘《四分律》,口授弟子道覆,推動律學本土化。
四祖
道覆(北魏)
法聰弟子,著《四分律疏》,首次系統注解《四分律》。
五祖
慧光(北齊)
北齊律師,提出“四分律三大部”(《四分律疏》《羯磨戒本注》《舍利弗問經》),奠定律宗理論基礎。
六祖
道云(隋代)
繼承慧光學說,整理律典,推動律宗在隋代的傳播。
七祖
文綱(唐代)
唐代高僧,復興律宗,著《律宗章疏》,確立南山宗體系。
八祖
道宣(596-667)
律宗實際創始人,著《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南山三大部》,提出“止持作持”理論,被尊為南山宗初祖。
九祖
文綱弟子(唐代)
如道岸、義威等,繼承道宣思想,推動律宗在江淮流域的傳播。
后世傳承
宋元明清律師
宋代允堪、元照等續注律典;明清時期律宗逐漸式微,但仍有律師如讀體、寂光等復興戒律教育。
三、律宗的歷史發展
魏晉南北朝萌芽:曇柯迦羅引入《僧祇戒本》,法聰、慧光等律師初步構建律學體系。
唐代鼎盛:道宣律師創立南山宗,提出“四分律”與中國佛教的融合理論,長安成為律學中心。
宋元轉型:律宗與禪宗結合(“禪律并重”),但逐漸被禪宗簡化戒律的傾向沖擊。
明清衰落:因戒律嚴苛難以普及,律宗影響力下降,僅少數寺院(如寶華山隆昌寺)堅持傳承。
近現代復興:近代弘一律師(李叔同)精研南山律,著《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推動律宗復興。
五、律宗的現代意義
戒律復興:弘一律師等近代高僧推動戒律研究,為當代佛教規范化提供理論支持。
寺院管理:現代寺院(如中國佛學院)將律宗儀軌融入日常管理,強調僧團紀律。
國際影響:南山律宗的戒律思想通過《四分律》傳入日本、韓國,影響東亞佛教僧團制度。
律宗以戒律為修行根本,通過嚴謹的持戒規范身心,其祖師譜系從印度律典傳入者到唐代道宣律師,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盡管在歷史上因禪宗興起而式微,但其對佛教戒律的傳承與現代化復興仍具深遠意義。南山宗不僅是漢傳佛教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佛教制度化的基石。
創始人:道宣,祖庭為西安凈業寺。
教義:以《四分律》為本,分戒法、戒體、戒行、戒相四科,重戒律實踐。
特色:清末弘一法師復興律學,影響近代僧團改革。
獨立學者,作家靈遁者作品《觀自在大千世界》。
作者簡介:靈遁者,中國獨立學者。原名王銀,陜西綏德縣人。1988年出生,現居西安。哲學家,藝術家,作家。代表作品《觸摸世界》《行者乾坤》《探索生命》《變化》《相觀天下》《手診面診色診大全》《筆有千鈞》《非線性波動》《見微知著》《探索宇宙》《偉大的秘密》《自卑之旅》《云淡風清》《我的世界》《牙牙學語》等。其作品樸實大膽,富有新意。
個人座右銘:生命在于運動,更在于探索。
靈遁者熱讀書籍有:科普五部曲,國學三部曲,散文小說五部曲。
科普五部曲分別為:《變化》《見微知著》《探索生命》《重構世界》《觀自在大千世界》。
國學三部曲分別為:《相觀天下》《手診面診色診大觀園》《樸易天下》。
散文小說五部曲分別為:《偉大的秘密》《非線性波動》《從今往后》,
《云淡風輕》《我的世界》《春風與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