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因為她嫌編程線下課貴,勸女兒報線上課。
但是女兒覺得線下課好玩,一直不依不撓,一怒之下說了這句話。
我隔著屏幕的心都跟著碎掉了。
這一瞬間,我突然意識到:
我們這一代父母,好像越來越常被嫌棄了。
很多年以前,我們被教育“做人要自立、成事要靠自己”,覺得勤奮就能改變命運,窮也能走上坡路。
但如今的互聯網,卻充斥著另一套話術:
“窮為什么還要生孩子?”
“誰讓你把我生下來,征求過我同意嗎?”
“原生家庭的痛需要一生來治愈。”
仿佛當了父母就自帶原罪,可以是他們歸咎一切不如意的終極擋箭牌。
還記得當年我看《漫長的季節》時,和范偉演的那個父親深深共情了。
他一直教兒子如何做人,講規矩、講分寸,以為自己懂了社會規則、懂了人情世故。
但其實他學的那些,全都是局促的、蹩腳的,是一個普通中年人,在時代的浪潮里掙扎出的一點點生存經驗。他以為那是人生真相,其實不過是茍且。
我們這代父母不也差不多嗎?
跟不上年輕人的審美潮流;
也不太會用甜言蜜語哄人;
送不起幾千塊的手機;
甚至不知道如何開口和他們談理想、談世界、談人生。
我們只會笨拙地盡自己全部能力,在供他們上學、租房、吃飯、看病這些最基礎的地方,盡量兜住孩子的人生。
說實話,做父母的并不怕孩子批評我們做得不好。
我們只是沒想到,有一天,不完美也會變成原罪。
我們不是沒反思過。
但我們反思,是想成為更好的父母,不是想一邊自責一邊被孩子吊打。
吐槽完我們這屆父母的委屈后,還有一個更深刻的問題,必須擺到桌面上:
這屆年輕人,為什么這么愛控訴原生家庭?為什么動不動就“父母不配”?
這種原生家庭控訴論為什么能迅速流行、并且成為主流?
一個重要原因是:
這個變化巨大的環境下,孩子們自然成了社會壓力傳導鏈的最底層,精神壓力非常大,而控訴父母,是成本最低、反饋最快的一種情緒出口。
作為一個內容從業者,我也可以直接告訴大家一個真相,這種控訴模式早已不是個體表達,而是被產業系統化、商業化了:
情緒博主靠它漲粉,平臺靠它留人,心理課程靠它賣課,情緒價值在一遍遍“父母不配”中被無限放大。
孩子們以為這是反思,殊不知自己早已沉迷;
他們自以為清醒,殊不知只是被系統精準投喂。
沒有人告訴年輕人:你終究得自己去過那段不被托舉的人生。
真正的成長,是從自己開始意識到:
不能再被情緒主導,不能再讓平臺定義你該恨誰、該躺平到何時,才開始的。
所以,我們這代父母,不如開始討論一個現實問題:
我們到底該為孩子準備什么?
不是幾千塊的手機,不是朋友圈里能曬出高級感的暑假旅行。
我們真正該托舉的,是他們的思辨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
要讓他們明白:不是所有流行的觀點都值得信任,不是所有控訴都等于正義。
能站出來質疑“情緒挾持”,能跳脫算法投喂的舒適圈,才是真正的清醒。
能在復雜社會里看懂規則,分清風險,建立穩定的自我,這種能力比任何高價補習班都值錢。
這才是我們這一代父母,能托舉給下一代最珍貴的東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