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事兒,真是越拖越血腥,越談越懸。
先說哈馬斯那段視頻,一名以軍士兵從裝甲車跳下來,剛一露頭,就被連開數槍擊斃。這不是電影,這是2025年7月10日的現實——而且不是第一次。你看得出來,這波伏擊不是臨時起意,是等了好一會兒了。誰還說哈馬斯是“烏合之眾”?這就是經典的“耐心致死”戰術,用街巷、廢墟、地形反復布雷、設伏,連跳車逃生這種看似“活命”的動作都被精準預判。這仗打到這一步,不是武器多不多的問題,是誰能熬到最后,誰更敢拼命。
但比這個更令人堵心的,是以軍對加沙援助點的襲擊。注意,這不是第一次襲擊“人道物資分發點”了,而且每次的理由都差不多:懷疑哈馬斯在附近活動。可問題是,這些地方本來就人滿為患,全是老弱婦孺——你以為在廢墟里搞補給和避難,還有別的地方可選?結果呢?10人死亡、60多人受傷,現實就是這么冷冰冰地躺在地上,沒人道歉,也沒人負責。
以色列還空襲了一所收容流離失所者的學校,死的也是10人。這不是戰場,這是難民營。說白了,加沙人現在活在一種“無處不戰區”的狀態里,吃飯的地方能被炸,避難的學校也不安全。真有人把這叫“戰爭的代價”,但你問問加沙的父母,他們要的是孩子活著,不是聽誰講“戰略縱深”。
而這個所謂的“戰略縱深”,就卡死在了談判桌上。巴勒斯坦方面說得明白,以方要在加沙保留駐軍,控制35%的土地,哈馬斯當然不能同意。說白了,以色列想保留實際控制權,把“停火”談成“軍控+人道通道”,甚至帶點“殖民色彩”,而哈馬斯要的是徹底撤軍,哪怕以色列換取被扣押人員也得先把軍隊撤了——誰退,誰丟臉,誰就先輸。
這輪談判在卡塔爾,結果就像一個卡住的撥號電話,撥一下響兩聲又斷線。卡塔爾那邊也說了,情況復雜,至少還要幾天才有結果。但問題是,加沙可撐不了幾天了。民防部門每天都在統計“今日死亡人數”,以軍每天都在“回應威脅”,哈馬斯則繼續制造“戰果視頻”,每一方都像是困在循環里,既想贏,又不愿退。
我們再看一個數字——自10·7以來,以軍死了890人,這是個很敏感的數字。以色列社會對軍人犧牲是非常低容忍的,不像別的國家可以“消化陣亡”。你可以理解這為什么以色列不斷加強打擊,節奏越來越狠,因為每一場葬禮都可能變成政客的催命符。但從軍事角度講,這么多人死在巷戰、伏擊和日常巡邏里,已經說明這仗不是打得“精確”,而是被對手牽著鼻子走。
說到底,這不是一場傳統戰爭,而是一場看誰先崩潰的持久戰。而最可怕的是,這場持久戰對雙方來說,代價都在升高,但解決問題的方式卻在走死胡同。
中國該怎么看?我們明確支持兩國方案,支持停火、和談和人道救援——但也得看清現實:現在談判桌上沒一個人能“壓服”全場。美國不想全面攤牌,卡塔爾只是牽線人,埃及有心無力,聯合國則像背景音一樣存在著。說句實話,現在局勢就是:誰也不愿低頭,但所有人都知道繼續打下去,只會越來越沒人有話語權。
我們要看的不只是槍聲和尸體,更要看清這場戰爭背后的博弈邏輯:以色列不想“輸給恐怖主義”,哈馬斯不想“死在談判桌上”,加沙人民是最大輸家,國際社會是旁觀者,而我們,是那個試圖讓真相穿過廢墟響起來的旁觀者之一。
現在問題來了——你說,下一次“人道物資分發點”會不會變成“恐怖分子藏身地”?你說下一位跳車的以軍士兵,是不是也已經被定格在某個哈馬斯的槍口前?
這個戰場,遠沒到終點,甚至連“談和”的路口都還沒摸到。
參考來源:
央視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