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 年冬,朝鮮蓋馬高原的長津湖地區,正經歷著百年不遇的嚴寒。零下三四十攝氏度的低溫,讓九兵團的 15 萬官兵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在這場慘烈的戰役中,近 5 萬名官兵因凍傷凍死失去戰斗力,這一數字成為人民軍隊歷史上一道難以愈合的傷疤。然而,就在這刺骨的寒風與絕望的氛圍中,一位名叫王直的師政委,用他的細心、擔當與智慧,為這場戰役增添了一抹亮色,也因此得到了彭總司令的格外關注與提拔。?
王直,原是第三野戰軍的政工干部,解放戰爭后期擔任 89 師政委。他在政工和后勤工作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思路細致縝密。1950 年 11 月,第九兵團入朝作戰時,朝鮮已是冰天雪地,部隊還得向高原隱蔽區域推進。看著戰士們身上單薄的衣物,王直的心揪了起來。他深知,這樣的裝備在如此嚴寒的環境下,戰士們根本難以承受,必然會出現大量凍傷,嚴重削弱戰斗力。這是他對九兵團未來艱難處境的早期預警,而他沒有只停留在擔憂,而是迅速行動了起來。?
當 89 師途經沈陽時,王直堅決要求暫停行軍。他清楚,時間緊迫,但戰士們的御寒問題不解決,后續的戰斗將更加艱難。于是,他親自組織力量在當地采購冬季棉衣棉服。可當時市場供應有限,采購到的物資遠遠不夠。王直沒有氣餒,而是發揮創造力,提出拆解棉衣內膽,利用棉花在途中制作手套、護膝、護踝等防寒裝備。他知道,這些小裝備雖然簡單,卻能最大限度地保護官兵的身體,尤其是容易凍傷的部位。?
即便做了這些準備,王直依舊覺得不夠。入朝后不久,89 師與美軍交鋒,267 團伏擊了敵軍的后勤車隊,美軍在撤退時遺棄了一車物資,其中包括 3000 多條毛毯。按照志愿軍的規定,這些繳獲物資必須上繳,89 師無權私自留用。但看著戰士們在寒風中瑟瑟發抖的樣子,王直陷入了沉思。他明白,在這種特殊情況下,必須打破常規。于是,他果斷決定不交出這些毛毯,而是立即組織部隊對毛毯進行改造。?
由于毛毯不便攜帶,且數量有限,王直讓官兵將毛毯剪成幾十厘米見方的小布塊,用來包裹手腳等容易凍傷的關鍵部位。這一舉措后來被證明極為有效,89 師的凍傷人數明顯減少,戰士們的手腳和耳朵得到了基本保護。?
長津湖戰役期間,第九兵團的減員情況極為嚴峻,許多師凍傷凍死數千人不等。而王直所在的 89 師,因為他提前做好了充分準備,凍傷人數僅 400 余人,非戰斗減員率遠遠低于其他部隊,并且在戰役后期依然保持著較強的戰斗力和堅定的作戰意志。?
戰役剛結束不久,彭總就親自點名從 26 軍中召來王直,詳細詢問他的工作經驗和具體做法。當聽到王直為解決戰士御寒問題所做的一系列努力,尤其是在處理繳獲毛毯時的果斷決策時,彭總對他贊賞有加。隨后,彭總決定提拔王直為軍政治部主任,同時在全志愿軍范圍內進行通報表揚。?
彭總提拔王直,一方面是對他功績的認可。在那樣艱難的環境下,王直用自己的智慧和擔當,最大限度地減少了部隊的非戰斗減員,為部隊保留了戰斗力,這在長津湖戰役的慘痛背景下顯得尤為珍貴。另一方面,彭總也是希望借助王直的能力和經驗,在更高層面推廣他的成功做法,讓更多的部隊能夠借鑒,以應對戰場上的各種困難。?
1955 年,王直獲得了解放軍少將軍銜,其生涯最高職務為福州軍區副政治委員。他的故事,成為了長津湖戰役中一道溫暖的光,讓我們看到了在殘酷戰爭中,一位有擔當、有智慧的政工干部為戰士們所做的努力。王直將軍晚年健康長壽,享年 98 歲,但他在長津湖戰役中為保護戰士所做的一切,將永遠被銘記在人們心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