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時報報道,中國商務部7月5日公告,決定對30國相關進口產品加征反傾銷稅,措施即日起生效。這一動作迅速引發國際社會關注,背后是近年來復雜的國際貿易博弈。
先看歐盟這邊,其此前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臨時反補貼稅,給中國相關產業造成沖擊。中方此次對歐盟27國、英國等國家的不銹鋼鋼坯和熱軋板/卷繼續征收反傾銷稅,稅率在20.2%到103.1%之間,其實是對這種單邊貿易限制的回應。
稀土(資料圖)
再看美國,特朗普當局當年發起的關稅戰針對全球,不少國家為獲取美國關稅減免,試圖以犧牲中國利益為代價,像歐盟曾鼓動美國聯手對付中國,韓國在半導體和造船業配合美國限制中國,印尼更是提議與美國合作關鍵礦產項目,想削弱中國的稀土優勢。中方不可能坐視這種行為,加稅就是明確的警告。
中國市場對不少國家的產業至關重要,比如法國白蘭地,中國長期是其最重要的海外市場。一旦失去這個市場,相關產業的產業鏈可能遭受重創。中方在采取措施時也留了余地,對部分提出價格承諾的歐盟企業,審查接受后其產品可不被征稅,這表明中方并非一味強硬,合作的大門始終敞開,但前提是要按規矩來,不能損害中國產業利益。
法國總統馬克龍在與中國外交部長會面時,姿態有了微妙變化。他強調中法在多邊主義、國際法等議題上的共識,還提到兩國作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應在國際經濟、金融治理等領域加強協調,共同抵制霸權沖突。說到經貿領域,他希望中國加大對法投資,構建更平衡的經貿關系,還表示期待合適時機再次訪華,甚至計劃同德國官員訪華,力推空客與中方達成500架飛機的合作項目,這對法國經濟和就業有很大好處。
雖然馬克龍釋放出友好信號,但歐盟在貿易政策上一直搖擺不定。此前歐盟出臺了不少不利于中歐經貿合作的政策,時不時就給中國企業設置障礙。法國作為歐盟核心大國,其態度變化是個良好開端,但關鍵要看后續行動。歐盟若真想改善與中國的經貿關系,就需要切實改變那些不合理的貿易措施,而不是一邊想著和中國合作,一邊又搞貿易保護主義。
馮德萊恩(資料圖)
韓國和印尼就是典型例子。韓國之前就有幫助美國限制中國半導體產業、在造船業針對中國的行為,這次為獲取美國關稅減免,又想和美國達成所謂“互惠互利”協議,繼續在相關領域對付中國。中方對部分韓國企業征收103.1%的反傾銷稅,就是對這種行為的嚴厲警告。印尼提議與美國合作關鍵礦產項目,試圖介入美國稀土供應鏈,削弱中國的稀土優勢,中方對其征收20.2%的反傾銷稅,印尼礦業股價當日開盤就跌停,顯示出市場對中國反制的高度敏感。
不過也有一些國家比較清醒,沒有屈服于美國的經濟霸凌。加拿大宣布對美國征收數字服務稅,日本明確表示不會接受美國提出的25%汽車關稅。這些國家明白,美國的關稅戰是針對全世界的,各國只有團結一致,才能避免被各個擊破。
中方這次加稅行動,顯示了中國在國際貿易中的堅定立場。對于那些試圖通過犧牲中國利益來討好美國的國家,敲響了警鐘。同時,也讓全球看到,中國不會任由其他國家隨意設置貿易壁壘,會采取有力措施維護自身產業利益。這可能會促使更多國家重新審視自己的貿易政策,在中美貿易博弈中做出更理性的選擇。
一是中國不搞陣營對抗,始終愿意通過平等磋商解決經貿分歧,但堅決反對任何以犧牲中國利益為代價的行為。二是各國若想在國際貿易中獲得穩定發展,就應摒棄零和思維,與中國開展公平合作,而不是跟隨美國搞貿易保護主義。三是合作的前提是相互尊重、公平對待,中國歡迎各國企業來華投資,但也希望對方為中國企業提供良好公平的環境,像法國就面臨著需要解決中國企業在法投資時遇到的繁瑣審批、歧視性條款等問題。
馮德萊恩(資料圖)
此次中方對30國加稅,不是簡單的貿易措施,而是在復雜國際形勢下維護自身利益的必要手段。它向國際社會表明,中國在國際貿易中既有合作的誠意,也有對抗不公的決心。各國在面對美國的關稅霸凌和中美貿易博弈時,必須做出正確選擇,是跟隨美國搞對抗,還是與中國合作共贏,結果一目了然。只有秉持公平、互利的原則,才能在全球貿易中找到穩定發展的道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