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參考消息網報道,7月10日烏克蘭防空部隊在基輔上空攔截俄無人機達數小時,澤連斯基稱俄軍使用400架無人機和18枚導彈發動空襲。此次俄軍襲擊火力多集中在烏克蘭西部地區,有意阻斷北約援助的陸上走廊。對基輔的襲擊,更多帶有政治打擊意味。先前烏軍在庫爾斯克州遠程襲擊,斬首俄海軍副司令,這無疑會招致俄軍瘋狂報復。美國對烏克蘭沖突的態度也出現轉變,特朗普政府在暫停對烏部分軍援后,又宣布考慮提供“愛國者”導彈系統等援助。
普京則以持續打擊行動回應,似乎在向美烏表明,這些防空力量能提供的庇護有限,俄軍目標定會實現。俄烏前線局勢變化顯著。盧甘斯克當地組織宣布全境“收復并獨立”,頓涅茨克地區多條防線出現松動,紅軍村若被攻破,其他防線聯動將受影響。扎波羅熱和哈爾科夫地區,俄軍攻勢較之前猛烈數倍,攻城掠地的態勢明顯。從客觀角度看,俄軍或許想通過實控更多土地,為后續停火談判增加籌碼。
普京(資料圖)
基輔的安全狀況也不容樂觀。烏克蘭安全局上校沃羅尼奇在住所附近遭槍殺,行刺者逃逸。俄烏同屬一民族,滲透工作相對容易,此類暗殺行動若持續,可能影響烏方士氣。俄羅斯情報部門若能在基輔安插“內鬼”,不僅會打擊烏軍士氣,關鍵時刻或能左右戰局,畢竟俄軍雖有制空權,但缺乏精準打擊目標的能力,“內鬼”可能導致烏防空系統癱瘓、重要人物面臨安全威脅。
特朗普近期在對烏援助上動作頻頻。7月10日,他透露上月北約峰會上,美、北約與烏達成新武器援助協議,美國將武器送至北約,再由北約轉交烏克蘭,費用由北約全額支付。他還提及14日將發表有關俄羅斯的“重大聲明”。此前美國曾暫停對烏部分軍援,理由是擔憂軍火庫存過度下降,之后又表態將提供更多武器,可能包括“愛國者”導彈和中程火箭彈,價值約3億美元。
躲避俄空襲的基輔民眾(資料圖)
北約內部在對烏援助和軍費問題上存在分歧。北約峰會曾同意將年度國防開支占GDP比例提高到5%,其中3.5%用于傳統防御建設,1.5%用于網絡安全等方面。但德國等大國在預算執行上面臨國內政治阻力,西班牙、意大利等南歐國家對長期高額投入存疑。北約對烏支持通過“烏克蘭綜合援助計劃”實施,雖短期內提升烏防御能力,卻未明確烏加入北約的路徑與時間表,部分東歐國家希望盡快接納烏,德國、法國等則擔憂引發風險。
北約軍費激增帶來多方面影響。2024年北約國家核心防御領域支出超1.3萬億美元,若按GDP的3.5%投入,將達1.75萬億美元。西班牙首相稱若接受5%的比例,到2035年西班牙在國防上需額外花費3000億歐元,可能需削減醫療和教育投入。這可能加劇軍備競賽,俄羅斯已采取提升核戰備等級等回應措施;也可能削弱全球安全治理能力,擠壓公共財政空間,影響多邊機制發展資金,對全球南方國家經濟安全與穩定造成沖擊,還會加速全球安全治理秩序分裂,削弱國際社會對裁軍等的支持。
特朗普(資料圖)
歐美近期動作不斷給普京帶來壓力。歐洲方面,馬克龍訪問英國后,法英宣布準備在烏克蘭部署5萬人,并首次簽署協議協調核威懾力量。美國方面,特朗普表示將發表關于俄羅斯的“重大聲明”,外界多認為是針對俄的重大制裁。面對這些,普京似乎并未退縮,《紐約時報》援引克里姆林宮消息人士稱,普京準備加大對烏軍攻勢,想在歐美動手前取得更大戰果,他對前線報告顯示的俄軍優勢增強充滿信心。
各方對中國在俄烏問題上的態度頗為關注。歐盟27國加烏克蘭和美國共29個國家,不允許中國插手幫助俄羅斯。歐盟主席馮德萊恩稱中國對俄的“支持”危害歐洲,澤連斯基甚至制裁多家中國企業。不久前,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與中國外長王毅在吉隆坡會面,雙方未過多提及烏克蘭問題,更多討論了伊朗核問題。
澤連斯基(資料圖)
普京計劃今年秋天訪華,屆時可能會就沖突問題與中方溝通,只是目前距訪華還有兩個月,俄羅斯能否頂住特朗普可能帶來的“大驚嚇”仍是未知數。俄烏沖突已臨近階段性結局,雙方似乎都未達成最初目標,或許只能以相對平和的方式結束。繼續打下去,要么烏克蘭從地圖上消失,要么俄羅斯撐不下去動用核武,兩種結局都會嚴重破壞國際秩序,損害人類命運共同體及各國利益,這也是中方最不愿看到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