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國空軍這波動作,看似是“精簡”戰略,實際上滿滿的都是無奈和壓力。少買47架F-35,退掉340架戰機,這樣的決定,不是它們不想要更強大的空中力量,而是實在沒有辦法了。
F-35這個項目,從頭到尾就是美軍的“重頭戲”,不論是技術、投入,還是資源,幾乎傾盡全力。可如今,看著F-35每年持續上漲的成本和逐步滯后的技術,連美軍自己都覺得有點“頂不住”。最初計劃的那種年采購70-80架的高峰,已經被砍成了47架。換句話說,不是它們不想買,而是連買的能力和理由都不再有。再加上F-35的升級進程拖延,問題不斷,交付的速度也慢了下來。結果就是,美軍不得不“先停止增長,集中力量解決當前的技術問題”,而不是繼續去拉高采購量。
接著,340架戰機的退役,看似是一個“精簡機隊”的調整,實則是一種“壓力鍋”中的自我修復。A-10是美軍經典的“戰斗機”,雖然老,但用起來耐操,這次的退役,直接把它從隊伍中剔除,沒了它的空缺,后面的戰機誰來填補?美軍選的是更現代的F-15EX、F-16V,但這些戰機能不能頂上去,時間一長就能見分曉。只是,削減的數量一多,空缺就成了難以回避的現實問題。
這背后,其實是在和自己在全球范圍內的“霸權”之間的拉鋸戰:一方面是要保持空中優勢,繼續“威懾”全球;但另一方面,財政的緊張、技術的瓶頸、老舊機型的壓力,都逼著美國空軍不得不做出這些看似艱難的決定。減產F-35,退役老舊戰機,換成其他更為廉價的型號,這本來是一種理性選擇,但也同時暴露出美國空軍在經濟和技術方面的疲軟。
美國空軍本該是空中霸主,但現在卻在面對資源壓力和技術瓶頸的雙重挑戰,怎么能不讓人覺得,這不過是“拿舊資產填補新坑”的無奈之舉?它們可能依舊是全球最強大的空中力量,但已經不再是那個“揮一揮手、全球空中震懾”的霸氣姿態了。
總的來說,這并不是美國空軍的戰略崩盤,而是它在現實中“退步”與“收縮”的一面。面對未來的競爭,雖然它還能夠保有一定的優勢,但目前的“調整”顯然暴露出了許多壓力,怎么能不讓人對接下來的局勢感到更多的疑慮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