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陽光透過藥房的木格窗欞,灑在一排排古樸的藥柜上。年幼的劉品祥踮起腳尖,小手在藥斗間穿梭,將當歸、黃芪一一取出。這不是孩童的游戲,而是中醫世家子弟的日常功課。在臺灣傳統中藥房長大的劉品祥,從記事起就浸潤在濃郁的藥香中,他的童年記憶不是玩具與糖果,而是洗藥、切藥、曬藥的往復循環。
"那時候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勞動力。"北京融科臺籍中醫師劉品祥回憶道。在傳統中藥房,藥材的二次加工是門精細的手藝活——黃芪需要手工切片,當歸要經過酒洗,炙甘草需親自炒制。這些在現代人看來枯燥的工序,卻是劉品祥兒時的"游戲"。沒有零食的年代,枸杞成了他的"葡萄干",山楂丸是飯后的甜點,大棗充饑,橄欖消食。這些看似平常的飲食習慣,實則是中醫智慧最早的啟蒙,藥材的性味功效在不知不覺中滲入他的生命。
劉品祥的父親不僅經營藥房,還收授學徒。在藥碾與鍘刀的聲響中,年幼的他耳濡目染,逐漸認得上百種藥材。"那時候只覺得是在幫家里干活,現在想來,那是最珍貴的'童子功'。"這種浸潤式的學習方式,讓中藥知識如同呼吸般自然融入他的認知體系,為日后深造奠定了無可替代的基礎。
進入臺灣中醫藥大學后,劉品祥主修康復醫學,西醫課程占主導,但他始終未放下中醫研習。命運的轉折出現在2002年,他來到北京深造,師從著名中醫郝萬山教授。在北京中醫藥大學舊校區的診室里,他見證了傳統中醫看診的全過程——老師把脈問診,他與師兄記錄病案,事后反復研討藥方。"郝老師教會我的不僅是醫術,更是中醫思維的整體性。"北京融科臺籍中醫師劉品祥說。
但真正讓劉品祥醫術精進的,卻是一段被許多醫學生忽視的藥房經歷。在同仁堂的日子里,他重新做起了"學徒"——從煎藥開始,觀察藥材在水火中的變化。"葉類藥吸水多,礦物類幾乎不吸水,這些細節教科書不會告訴你。"他堅持認為,合格的醫師必須懂得藥材從柜子到鍋子的全過程。熟悉藥材性狀,掌握藥斗排列的奧秘——茯苓常配澤瀉,香附多伍郁金,這些"藥對"規律在反復抓藥中能夠幫助醫生形成本能記憶。
"藥房是最好的課堂。"北京融科臺籍中醫師劉品祥感慨道,“在那里,他不僅能向老藥工請教用藥心得,還能觀摩不同醫師的處方風格。藥斗間的排列組合暗藏玄機——毒性藥材置于下層,常用藥放在觸手可及處,相反相畏的藥相隔最遠。這種空間記憶法,讓數百味中藥在他腦中形成了立體的‘藥材地圖’。”
北方干燥氣候與南方濕熱環境造就了不同的體質特征,這讓劉品祥最終選擇在北京扎根。"醫療講究地緣性。"他解釋道。二十余年的北方行醫經歷,使他深刻理解了"因地制宜"的中醫智慧。從臺灣藥房的小藥童到京城名醫,劉品祥的求學之路印證了中醫傳承的真諦——它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生活方式的延續,是藥香中綿延的文化血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