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棵樹”后續
編者按:
還記得暮春時節走紅的“明朝那棵樹”嗎?靜靜佇立在余杭苕溪邊500多年的它,見證了經歷了明朝、清朝、民國、共和國那些事。
到了初夏,“明朝那棵樹”熱度不減,傍晚來乘涼的人越來越多,也有不少游客特意趕來打卡,感慨歲月變遷、滄海桑田。
這棵古香樟,不僅是苕溪變遷的見證,更是以良渚文化為核心、東西綿延數十公里的良渚文化大走廊上的一抹剪影:從“中華第一城”良渚古城遺址出發,東至千年流淌的大運河文化,西至禪意深遠的徑山文化,沿線鑲嵌著良渚博物院、國家版本館、瓶窯古鎮、安溪老街等眾多文化地標。
歷史的脈絡遠不止一棵古樹。接下來,跟著我們一起探訪像古香樟一樣靜靜佇立的“明珠”,探尋沉睡在歲月深處的故事與風景吧。
今天我們走近余杭街道一座橋。
明代那座橋來自哪一代?
先看“簡歷”
這座橋,到底是不是明代那座橋?其實有點爭議。
“它始建于漢朝”“南宋的時候才有這名”“清朝是最繁榮的時候”……聽到這,余杭人尤其老余杭(余杭街道)人或許能猜到,“那座橋”指的是坐落在余杭街道,南北跨南苕溪的“通濟橋”。
它到底是哪朝的橋?不妨先看看它的“簡歷”——
通濟橋始建于東漢熹平四年(175年),當時的余杭縣令的陳渾治水時,在苕溪上建木橋一座,時名“隆興橋”;
五代時,吳越武肅王錢镠重建木橋,將其改名為“安鎮橋”;
南宋紹興十二年(1142年),木橋因橋梁損毀重修復建,復建后改名為“通濟橋”;
元至正八年(1348年),山寇縱火導致木橋被焚毀;
直到明洪武元年(1368年)重建為石橋,后亦經歷多次坍圮與重建……
是哪代的橋不重要
重要的是一抹鄉愁
“是明朝才改為三孔石橋,從通濟橋的現存形態來說,它還是屬于明代的建筑成果。”1958年出生的陳冰蘭,從小便生活在苕溪邊,而且對余杭歷史文化頗有研究。
1986年,陳冰蘭抱著兒子在通濟橋上拍的合照
在她記憶里,通濟橋下有一個很大的圓形河埠平臺,以前,附近居民都在這個河埠平臺上淘米、洗菜、洗衣服,夏天更是熱鬧,橋下都是游泳、嬉水的人。
“我們小時候都在通濟橋下學游泳。趴在青石板上看橋的時候,覺得它特別巍峨,很有氣勢。”陳冰蘭說,等學會游泳后,他們就會在水里摸黃蜆,“回家帶一盆黃蜆,煮一煮就很好吃。那時候的味道,現在嘗不到了。”
最熱鬧的時候是洪水季節。
“每年苕溪漲洪水,‘看大水’就是我們飯后的節目。大家一窩蜂地跑到橋上,又興奮又緊張,既怕水太大太猛,又怕不夠壯觀。”她笑著說,還有很多人忙著“扳魚”,“那可是洪水送來的‘限時福利’”。
生活在苕溪邊的人家,每家每戶都備著一張大網。洪水一來,“嘩啦”一聲把網撒下去,再猛地一挑,魚就被水花和泥沙一并甩上橋面,噼里啪啦地亂跳。“那會兒日子清苦,能自家吃幾頓鮮的就很滿足,扳得多的還能拿去賣點錢。”
陳冰蘭退休前,就在通濟橋邊的舟枕信用社上班,十多年里,每天要走兩趟通濟橋。
“上面的每個臺階我都清清楚楚,閉著眼睛都能過橋。”她回憶說,那時候農民來交公糧時,常常需要推著雙輪車翻越通濟橋的坡道,“車拉不上去,大家就一起幫忙推,一個接一個。交完公糧,他們還要到我們信用社辦轉賬,誰是哪個村的,我一眼就能認出來。”
“所以啊,哪代的橋其實沒那么重要,它對我們余杭人來說,是一個故事,是一種記憶,是一份情懷,更是一抹鄉愁。”陳冰蘭說。
當年兩岸“架屋成市”
如今新中心文化地標
“又有多少人能出生在一座古橋邊呢?”陳冰蘭感慨。
她出生、成長、工作,都在通濟橋邊。曾經,這里是余杭最熱鬧的地方,也是通往縣城和通濟街的交通要道。南北方向的連接,使得橋不僅是水上的通道,更是人來人往、車馬商賈、煙火鼎沸的集聚地。
據明萬歷《余杭縣志》記載,早在明清時期,通濟橋兩岸就“架屋成市”。乾隆年間,文人任昌運在詩中描繪了橋上商鋪林立、人流如織的盛景。最繁盛時,橋面共設有店鋪29間,有賣燒餅、賣豆腐的,也有理發店、裁縫鋪等生活小店。這些房屋的基座有三分之一還多是延伸在橋外,懸空在溪上的,底層做生意,樓上住人,后面披屋設有廚房、客堂,有的甚至在地板上開個小口,直接用桶從苕溪里吊水。
“我小時候,通濟橋就是余杭的中心,連接著北面的縣城和南面的街市。那時候橋很窄,兩邊都是簡易的木屋,橋中間只有兩步寬的石階路讓人通行。”陳冰蘭說。
1937年,這座古橋遭到破壞。日軍焚毀了橋上的市屋,在橋頭修建碉堡。所幸的是,新中國成立后,通濟橋得到了修繕保護,1983年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2年10月,因苕溪拓寬,通濟橋北側新建新橋,共同連接南苕溪兩岸。如今,欄桿上的24只石獅依舊靜靜佇立,守望著苕溪水的流淌與歲月的更替。
只是,這座曾經的交通要沖,如今悄然成為杭州重要城市新中心一處供人觀賞和懷舊的文化地標。它不再承載繁重的交通壓力,反而成了市民和游客散步的好去處。
“通濟橋,看晚霞是最好的。”陳冰蘭說,“我很喜歡一個人去橋上看晚霞,內心會變得特別寧靜,很心安。”
記者 周辰璐 實習生 唐悅 視頻攝影 陳林森 制圖 高薇
我們大杭州新媒體編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