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物]福利禮包贈送中】每天將在收藏、點贊并評論留言的讀者中抽出幸運中獎者,歡迎大家參與活動!
“你說花生脂肪那么高,我爸還天天吃,真的不會出問題嗎?”鄭海寧是街道辦負責檔案的工作人員,三十多歲,臉瘦手細,說話快。
她爸是退休職工,每天都要抓一把花生配著黃瓜吃,說是“養生”。
鄭海寧不是不讓吃,但她聽人講花生脂肪含量比五花肉還高,就有點擔心是不是吃多了會出心血管病。
花生的營養成分確實很特殊,它不是堅果,但又具備堅果的營養密度。
按照《中國食物成分表》的數據,100克生花生脂肪含量高達44.3克,其中約80%是單不飽和脂肪酸和多不飽和脂肪酸。
這個脂肪結構不同于動物脂肪,不含膽固醇,對人體代謝系統影響更復雜。
現在越來越多的營養研究開始重新評估花生攝入的長期健康效應,不再只是單純強調“熱量高”“油脂重”這類舊標簽。
有研究團隊以亞洲飲食人群為樣本,對2萬余人進行了10年跟蹤調查,結果顯示,經常吃花生的人在代謝指標上表現出幾個明顯差異,其中有6項變化尤為突出。
第一項是血脂結構的改變。
花生中富含油酸、亞油酸,這兩種脂肪酸能夠調節血脂代謝,降低低密度脂蛋白(LDL),同時提高高密度脂蛋白(HDL)。
這類變化并不立刻顯現,但持續攝入8周以上,血脂檢查中HDL水平平均升高8.3%,LDL下降約12%。
這種調整比許多口服保健品效果都更穩定,關鍵是它作用于肝臟的脂質轉運機制,而不是通過抑制吸收來壓數值。
第二個變化出現在胰島素敏感性。常吃花生的人,糖代謝穩定性更好。
臺灣大學一項研究指出,連續90天每日攝入25克原味花生,空腹胰島素指數下降12%,糖耐量改善顯著。
這是因為花生中的鎂元素含量較高,每100克花生含鎂170mg,能有效參與葡萄糖代謝酶的活性調節。
鎂本身就是被糖尿病研究界反復確認的“糖調節因子”,長期缺鎂人群胰島素抵抗風險更高。
花生提供了一個非藥物、非乳制來源的穩定鎂攝入通道。
第三項變化和腸道菌群有關。
花生表面富含天然多酚,尤其是白藜蘆醇、花生素和槲皮素,這類成分不僅是抗氧化劑,更能被某些有益菌群利用為生長底物。
在腸道內形成以擬桿菌屬和瘤胃球菌為主的優勢菌群,維持菌群多樣性。
研究發現,每天攝入30克花生持續3個月的人群中,腸道菌群結構穩定性提升約26%,便秘比例下降約19%。
這類菌群變化還可能影響免疫功能,但這個鏈條更復雜,還在進一步研究中。
第四個影響是對慢性炎癥的干預。
長期低度炎癥被認為是心血管病、腫瘤、代謝綜合征的誘因。
花生中含有豐富的植物固醇、天然抗氧化物質以及少量的精氨酸,這些成分可在體內干預NO通路和NF-κB信號傳導。
簡單說,它們有能力在細胞水平上調節炎癥相關基因表達。
部分數據指出,每天攝入一小把花生的人,C反應蛋白(CRP)水平下降幅度明顯,特別是在BMI超標人群中效果更顯著。
這說明花生可能對中老年人群的基礎炎癥有緩沖作用。
第五個變化是體重管理結果比預期更好。
很多人擔心花生脂肪高,吃多了會長胖,但實際追蹤數據顯示,適量攝入花生不會增加體重,反而有助于體重控制。
因為花生的飽腹感極強,咀嚼時間長、胃排空速度慢,加上蛋白質占比高達26%,對食欲的抑制效果遠優于同量碳水或零食。
哈佛公共衛生學院曾對9千多名成年女性進行攝入記錄追蹤,發現常規吃花生的女性體重增長速率低于對照組,腹部脂肪堆積相對減少。
這種控制效應并非靠限制熱量,而是通過提高飲食結構飽和度。
第六項變化跟認知功能掛鉤。
花生中含有少量神經遞質前體膽堿,也含有能影響腦細胞代謝的煙酸(維生素B3),長期攝入與認知衰退風險下降相關。
荷蘭一項涉及1400人的認知老化研究中指出,攝入花生量處于前20%的人群,其記憶力下降評分比最低20%人群低了約15%。
雖然這類影響不是直接因果,但其間的維生素B族調節、脂肪酸參與神經髓鞘穩定的機制正在被逐步證實。
對老年人尤其是中度認知功能下降者,這類食物補充方式比藥物干預更容易堅持。
但這些積極變化也有前提:吃法對了、量別過頭。
不少人吃花生不是當補充營養,而是拿來炒、炸、煮糖、裹鹽,變成了重油重鹽型加工品。
一旦高溫處理破壞脂肪酸結構,氧化脂肪變性,反而增加膽固醇負擔。
特別是花生受潮后容易滋生黃曲霉毒素,這種毒素耐高溫,普通烹飪無法去除,長期攝入和肝癌風險相關。
研究表明,即使是極低濃度的黃曲霉毒素,也會誘導肝細胞突變,帶來不可逆的損傷。
要真正從花生中獲得正面效果,需堅持控制每日量在20~30克左右,不添加糖鹽、不炸,盡量用原味或輕度烘烤方式保留營養結構。
不要長期儲存開封的花生,尤其在潮濕季節要放在干燥密封環境中,最好冷藏或低溫保存。
偶爾吃一頓花生米配酒沒問題,但不能變成每日慣性。
那有沒有人群是不適合吃花生的?即使是健康人,有沒有某種身體狀態吃花生反而更容易出問題?
有。尤其是腸胃功能薄弱、膽囊功能障礙者。花生脂肪含量高,對膽汁分泌要求高。
消化系統功能弱的人,在攝入脂肪較多的食物時,會因膽汁分泌不足導致腹脹、噯氣甚至腹瀉。
特別是膽囊切除術后人群,缺乏膽囊調節機制,進食花生后更易出現消化不良。
同時,某些特異體質人群對花生中的蛋白敏感,易誘發過敏反應,從皮疹到嚴重的過敏性休克都有可能。
即便身體健康,若存在慢性胃炎、胰腺功能不穩定、脂肪吸收障礙等基礎問題,也應適度限制攝入量。
花生不是人人適用的萬能健康食物,關鍵是了解自己的消化系統是否能負擔它帶來的營養密度。
對此,您有什么看法?歡迎評論區一起討論!
參考資料
[1]姚云游,喬玉蘭.花生功能成分及營養價值的研究進展[J].中國油脂,2005,(09):29-31.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