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先生曾說:“中國人的家,是個藏風聚氣的地方,有些事捂著,是護著這口氣不散;敞開了,風一吹,就容易散了。”
老輩人也常講:“家有病人,不露于外”,不是說人情淡薄,是經歷過的人才懂,有些事嚷嚷出去,看似得了些安慰,實則添了更多麻煩。
家里老人生病住院,本就是揪心事,家屬忙前忙后焦頭爛額,這時候,“不告訴外人”往往不是孤僻,是藏著幾分現實的考量。這三個原因,過來人道出了實情。
一、少些“人情應酬”,給病人留份清凈——《增廣賢文》說“人情似紙張張薄”,過度打擾是負擔
前陣子鄰居張哥的父親住院,他沒聲張,就家里幾個人輪流照看。有人說他“不聲不響,顯得沒人情”,他嘆氣:“不是不想,是真顧不上。”
你想啊,外人知道了,總得來看望吧?提著水果籃在病房里坐半小時,家屬得陪著笑臉應酬,病人本就虛弱,被這么一折騰,休息都安生不了。更別說有些人,來看望像“打卡”,坐沒兩分鐘就開始打聽病情多嚴重、花了多少錢,問得人心里發堵。
《增廣賢文》里“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反過來想,家里有病人時的“熱鬧”,多半摻著客套和好奇。真能搭把手的沒幾個,反倒是應酬的累、回答的煩,成了家屬額外的擔子。老話講“病來如山倒”,這時候病人最需要的是靜,家屬最缺的是精力,少些人情往來的虛禮,才能把勁用在實處。
二、怕“消息走樣”,招來閑言碎語——荀子子》說“流言止于智者”,可世上智者少
同事李姐的婆婆摔了腿,她只告訴了至親。后來被一個遠房親戚知道了,沒幾天,小區里就傳開“老太太不行了,躺床上起不來了”。李姐氣壞了,跑去理論,對方還嘴硬:“我也是聽人說的,關心關心嘛。”
老話講“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生病這事,經人嘴一傳,準變味。本來是普通骨折,能說成“查出大病”;醫生正常交代風險,能傳成“快不行了”。這些話傳到病人耳朵里,添堵;家屬聽了,窩火。
《荀子》里說“流言止于智者”,可現實里,愛傳閑話的多,能管住嘴的少。尤其是老人住院,本就心里脆弱,外人一句沒輕沒重的話,可能就讓他胡思亂想好幾天。不告訴外人,不是怕人知道,是怕那些走樣的消息,成了扎向家人的刺。
三、護著“家的體面”,不想讓人看笑話——俗語說“家丑不可外揚”,難時更要留點尊嚴
小區的王大爺,自己住院都不讓兒子告訴老同事。他說:“我一輩子好強,現在躺床上讓人伺候,被老伙計看見,臉往哪擱?”
人老了,多少有點自尊心。平時硬朗慣了,突然病倒住院,本就覺得沒面子。要是外人知道了,來看望時再說幾句“哎呀,你這身子骨咋成這樣了”“還是兒子孝順,不然真難”,聽著是關心,可老人心里未必舒坦,覺得自己成了別人同情甚至議論的對象。
老話講“家丑不可外揚”,這里的“丑”不是真丑,是不愿示人的脆弱。家里有病人,本就夠難了,何苦再把這份難,攤開了給外人看?護著這點體面,不光是為老人,也是為整個家——難的時候,自己扛著,比被人指指點點強。
說到底,家里老人生病住院,告不告訴外人,全看“劃算不劃算”。
少些應酬,能專心照顧病人;擋住閑言,能少些額外的堵心;護住體面,能讓家人在難時多份底氣。這不是不近人情,是成年人的清醒——日子是自己過的,難關也得自己闖,沒必要讓不相干的人,攪亂了本就緊張的陣腳。等老人好了,再熱熱鬧鬧請大家聚聚,那才是真舒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