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趙萌萌 曹宇悅)據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不完全統計,2025年上半年,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共批準43款創新藥,同比增長59%,創歷史同期新高。其中,由中國企業研發制造的有40款,跨國企業研發進口3款,改革政策紅利正在轉化為產業發展動力。
抗腫瘤藥物獲批數量最多
獲批的43款創新藥包括化學藥品24個,治療用生物制品14個,中藥5個;涵蓋化學藥、生物制品、中藥三大類別,覆蓋腫瘤、代謝性疾病、自身免疫病、罕見病等重大領域。
從治療領域看,抗腫瘤藥物的獲批數量以18款獨占鰲頭,占比約40%。除了腫瘤領域,非腫瘤領域的創新藥也呈現出全面開花的態勢,在內分泌和代謝領域,信達瑪仕度肽成為全球首個獲批的GCG/GLP-1雙受體激動減重藥物。在自免領域,恒瑞醫藥的硫酸艾瑪昔替尼片是中國首個自主研發的高選擇性JAK1抑制劑。除此之外,麻醉、心血管、感染性疾病、罕見病亦有多款創新藥成功獲批。
從審評審批方面,共有11款藥物通過優先審評通道上市,包含6款生物制品、4款化學藥以及1款中藥。涉及小兒黃金止咳顆粒、艾米邁托賽注射液、斯泰度塔單抗注射液、伊那利塞片、波哌達可基注射液、注射用維拉苷酶β、枸櫞酸戈來雷塞片、蘆沃美替尼片、注射用澤尼達妥單抗、注射用瑞康曲妥珠單抗、注射用鹽酸伊吡諾司他。
新藥審評審批流程不斷提速
創新藥的獲批上市和國際化進程的加速,離不開政策紅利的持續釋放。臨床試驗是新藥研發的重要環節。一款藥品上市前,通常要經過Ⅰ期、Ⅱ期和Ⅲ期臨床試驗,逐步驗證藥品的安全性、副作用、有效性等。
早年間,從企業遞交申請,到獲批可以開展臨床試驗,中間可能長達一兩年。到2018年,中國創新藥審評審批改革提速,將這個時間縮短到60日。
2025年6月16日,國家藥監局發布《關于優化創新藥臨床試驗審評審批有關事項的公告(征求意見稿)》,擬將藥品臨床試驗審評審批時限,從60日再次壓縮至30日。
北京作為首批試點區域,已交出一份亮眼的成績單。截至2025年4月,北京市已有9個試驗項目納入試點,8個項目獲批臨床試驗。審評審批平均用時23.8個工作日,最短僅18個工作日,最高提速7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