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社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感受到?比如大家經常講的,人口老齡化問題,以及就業問題,還有就是銀行存款問題等等,這些都是影響著我們的一個生活。有數據顯示,中國新生兒數量從2017年的1758萬高峰持續下滑至2023年的902萬,8年間降幅接近50%。中小銀行存款利率已全面進入“1時代”,三年期存款利率降至2.5%以下。這些看似普通的數據,卻會影響到后續社會的一個發展。
今明兩年,如果不出意外,有人預測:社會可能出現“6大轉變”,那么具體是哪些轉變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
第一, 人口結構會出現轉變
新生兒數量斷崖式下跌敲響了中國人口結構的警鐘。2017年到2023年,短短6年間,出生人口下降近50%。2025年這一趨勢仍將持續,預計全年新生兒數量僅約860萬。
造成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是年輕人婚育意愿的全面萎縮。經濟壓力成為首要因素:大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令人窒息的房價以及教育和醫療開銷,讓許多年輕人選擇推遲甚至放棄婚育。
到明年社會就會進入中度老齡化階段,60歲以上人口占比已超過21.1%。這一人口結構巨變正在重構社會保障體系與經濟模式,每個家庭都將感受到它的重量。
第二, 銀行存款貶值更快
銀行存款利率持續下行,三年期存款利率已降至2.5%以下,一年期定存利率跌破2%,創歷史最低水平。中小銀行存款利率全面進入“1時代”。
這一趨勢的根本動力來自銀行息差持續收窄和政策導向調整。央行下調存款利率的目的在于刺激消費與投資——通過減少儲蓄收益,迫使資金流入市場以推動經濟復蘇。
2024年上半年居民存款減少了2.46萬億元,其中5月份單月減少1.17萬億元,資金加速流向股票、基金和理財產品。
在通脹與利差的雙重擠壓下,僅靠存款已無法守護家庭財富。金融素養正從加分項變為生存技能,家庭資產配置能力將成為決定未來十年財富分化的關鍵變量。
第三:返鄉創業潮會興起
當城市生活成本高企與職場競爭加劇,“逆城市化”已成新趨勢。上海的常住人口一年減少13萬,這并非孤例。
全國返鄉入鄉創業人員已突破1200萬人,縣域經濟迎來爆發期。這一轉變源于城市生存壓力與鄉村機遇的此消彼長。在城市中,制造業崗位被自動化取代,建筑用工需求驟降,大量農民工失去就業機會。
同時,大城市房租等生活成本持續攀升,進一步擠壓外來務工人員的生存空間。
農村地區卻因政策扶持煥發新生機。稅收減免、租金補貼和高額信用貸款為返鄉者提供了創業基礎。無人機植保、農業機器人等技術為創業者提供了廣闊舞臺。
在文旅、民宿、農產品加工等領域,一批新農人正在開辟城市之外的“第二賽道”。
第四:房子從金融屬性回歸居住本質
房價下跌已成不可逆轉的趨勢。以上海為例,市中心房價從最高點的10多萬元/平米跌至6萬元/平米,跌幅達30%-40%。2025年,這一趨勢將加速蔓延至一線城市核心區。
樓市專家指出,這一轉變源于底層邏輯的根本性變化:供需關系逆轉、購買力萎縮以及城鎮化進程見頂。政府政策轉向保障房建設,五年內將提供600萬套保障房,直接分流剛需購房群體。
未來房產市場將加速分化:人口凈流入城市核心區優質房產仍具韌性,而缺乏產業支撐的三四線遠郊樓盤則可能淪為“無效資產”。
年輕人正轉向“長租”和“輕資產”生活方式,買房不再是人生必選項。
第五:就業市場會進行重構
人工智能已從概念走向現實,2025年被譽為“AI智能體爆發元年”。到2026年,AI將全面融入生活,成為基礎設施的一部分。
這一技術革命帶來的是就業市場的深度重構。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報告顯示,全球40%的工作崗位將受到AI沖擊,失業潮不可避免。
第六:社恐經濟會迎來崛起
在社交媒體展示“社交牛人”的喧囂背后,“社恐經濟”正悄然崛起。預計到2025年,中國社恐經濟規模有望達到1.2萬億元,成為繼單身經濟和銀發經濟后的又一新興經濟風口。
這一現象背后是中國超過1億的獨居人口,其中超過半數自認為是“社恐”,且40歲以下年輕人占比超過60%。
社恐經濟售賣的核心產品是“無需面對人的安全感”:從無人酒店、虛擬團建,到“代吵架”服務、AI情感陪伴,技術賦能下的“非接觸式消費”模式正在興起。
每一次社會變革的裂縫中,都孕育著新生的力量。這其中也會帶來相當多的一個機遇,所以在未來兩年,是挑戰也是機會,抓住之后,你也能改變階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