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為什么是新昌?
提起浙江,人們總想起西湖的柔、烏鎮的水、莫干山的洋,卻鮮少有人知道,在杭州灣南翼的群山中,藏著一座被李白、杜甫、白居易共同寫進詩里的“唐詩之城”——新昌。這里有“天姥連天向天橫”的奇崛山魂,有“越女天下白,鑒湖五月涼”的水韻遺風,更有傳承千年的“舌尖上的活化石”。作為跑了8次新昌的“浙東通”,我可以負責任地說:這里不是網紅打卡地,而是資深旅行者的“私藏清單”,是能讓心靈真正“歸山”的治愈之鄉。
? 景點篇|在唐詩里行走,在山水間呼吸
1. 天姥山:一座被詩“養”出來的圣山
“天姥山,在紹興新昌東五十里,東接天臺國清寺。”這是《太平寰宇記》里的記載,而在李白筆下,它是“霓為衣兮風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的神仙居所。作為“浙東唐詩之路”的核心節點,新昌的山水里浸透了150多位詩人的詩魂——從謝靈運的“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到白居易的“東南山水越為最,越地風光剡領先”,每一塊巖石、每一道飛瀑都在訴說著千年文脈。
2. 大佛寺:藏在懸崖里的“東方盧浮宮”
如果說天姥山是自然的詩,那么大佛寺就是人文的畫。這座始建于東晉的千年古剎,最負盛名的是“彌勒石窟造像”——高13.2米的彌勒佛倚崖而坐,左手撫膝,右手作“說法印”,衣褶線條流暢如行云流水,連衣角的褶皺都帶著風的痕跡。更絕的是,佛像背后是300多尊小佛像,形態各異,有的慈眉善目,有的怒目圓睜,堪稱“立體的佛經”。
3. 十九峰:懸浮山與玻璃棧道的“心跳之旅”
如果天姥山是“詩”,大佛寺是“畫”,那么十九峰就是“年輕的詩”——19座山峰如利劍直插云霄,其中最險峻的“穿巖十九峰”由一整塊巨石構成,中間有一孔天然石洞,相傳是“八仙”中的呂洞賓由此飛升。這里的玩法打破了傳統山水的“慢節奏”,更適合追求刺激的年輕人。
4. 鹽幫古道:一條鹽商走出的“活著的古道”
比起天姥山的名氣,鹽幫古道更像一位低調的老者。這條始建于明清的古道,曾是紹興、臺州兩地鹽商運鹽的必經之路,如今雖沒了挑鹽的隊伍,卻保留了最原始的山野氣息——青石板路被歲月磨得發亮,路邊的“歇腳亭”還留著古人刻的“渴飲清泉,饑食干糧”,溪水里的鵝卵石被溪水沖得光滑,偶爾能看到村民蹲在溪邊洗菜。
美食篇|一口入魂的“唐詩味道”
新昌的美食,像極了它的山水——不刻意討好,卻讓人越品越上癮。這里沒有花哨的擺盤,卻藏著最本真的“鮮”:山珍來自后山的竹林,河鮮取自門前的溪流,連主食都能做出百種花樣。作為“中國小吃之鄉”,新昌的街頭巷尾,隨便一家小館都可能藏著“非遺級”美味。
1. 新昌炒年糕:從街頭到詩里的“國民早餐”
“一碗炒年糕,半部新昌史。”新昌炒年糕的歷史能追溯到宋代,當時是挑夫們的“能量餐”——米香濃郁的年糕裹著臘肉、茭白、青菜,在鐵鍋里翻炒出焦香,一口下去,暖了胃也暖了心。
2. 榨面:會“開花”的米制品奇跡
新昌榨面,可能是表單上最“反常識”的美食——看似普通的米線,煮熟后會像花朵一樣“綻放”,口感滑嫩彈牙,連乾隆皇帝下江南時都贊“此面非凡面”。它的制作全靠手工:大米浸泡后磨成漿,壓入木榨機成型,再晾曬至半干,最后切成條。
3. 芋餃:藏在山坳里的“糯米團子貴族”
新昌多山,芋頭是再普通不過的作物,可當地人卻把它做成了“奢侈品”——芋餃。選用本地“紅芋”,蒸熟后搗成泥,和上木薯粉,包入鮮肉、香菇、蝦仁的餡料,煮熟后半透明的皮泛著琥珀色,咬開時湯汁四溢,芋香、肉香、香菇香在嘴里打轉。
冷知識:芋餃最早是“窮講究”——以前窮人舍不得吃純芋頭,便混了木薯粉增加韌性,沒想到歪打正著成了美味。
4. 羊蝎子:浙東版“冬日救贖”
北方人吃羊蝎子,新昌人也吃,但做法更“野”——選本地山羊的脊椎骨,加黃酒、醬油、冰糖、姜蔥,慢火燉足4小時,骨髓熬成了奶白色,骨頭一嗦就脫,肉香里帶著淡淡的中藥味(據說加了當歸、枸杞)。
? 結語:新昌,是一場需要慢下來的相遇
有人說,旅行是為了尋找“詩和遠方”,而新昌的奇妙在于——它本身就是一首寫在山水間的詩,一片能觸摸到的遠方。在這里,你不必追趕打卡點,不必刻意尋找意義,只需沿著古人的足跡走一走,在炒年糕的香氣里發發呆,在十九峰的玻璃棧道上深呼吸,就能明白什么叫“歲月靜好”。
這個周末,不如放下手機,背上行囊,去新昌赴一場與唐詩、與山水的約會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