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丨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
前幾年中印邊境摩擦不斷,印度在加勒萬河谷、洞朗等地區多次挑起事端,甚至在外交場合屢屢放出強硬言論,其囂張態度令國際社會側目。
然而在2022年,印度軍事專家普拉文·索尼曾拋出“中印開戰十日必敗”的論斷。
社交媒體上,關于“印度軍事自信崩塌”的話題迅速登上熱搜,有國際網友調侃道:“專家還是太保守了,現代戰爭可能連十天都用不了。”
目中無人的錯覺
我們知道“阿三哥”一直以來都十分囂張,在2020年在加勒萬河谷曾與中國軍人發生沖突,致4名解放軍戰士犧牲,1人受傷。
此外在各大國際會議上拍桌子、摔筆,特別是今年召開的上合防長會,印度把目中無人展現得淋漓盡致。
有網友戲稱,印度這樣就得和其他國家打一架,不打不知道自己幾斤幾兩。
該網友的話很對,印度如此囂張主要原因是對自身軍事實力的嚴重誤判。
印度媒體大肆報道,印度的軍費規模位居世界第三,只是裝備了陣風戰機、S-400防空系統等先進武器的印度,便自視為“亞洲軍事強國”。
然而印度70%的武器裝備來自進口,堪稱“萬國牌”武器博物館。
陸軍的T-90坦克來自俄羅斯,空軍的陣風戰機購自法國,海軍的航母艦載機引自美國,這些裝備看似先進,卻因制式混亂導致協同作戰能力低下。
就比如今年5月,印度與巴基斯坦一戰中,這一缺陷被無限放大,最終以印度6架戰機被擊落拉上帷幕。
更深層的原因在于地緣政治投機。印度自認為是美國“印太戰略”的核心支點,試圖借助西方勢力制衡中國。
美國對印度的軍售規模也確實不斷擴大,從2008年的3億美元飆升至2024年的210億美元,歐盟也放寬了對印高端技術出口限制。
這種外部縱容讓印度產生了“背靠大樹好乘涼”的錯覺,也養出了印度鼻孔朝天的態度,然而印度卻忘了美國從未將印度視為平等盟友。
當印度請求美國轉讓F-35核心技術時,得到的回應僅是“可以出售成品戰機”。
我都有點替印度尷尬了,特別是印度近期與美國對此唱反調,從拒絕特朗普的邀約和同樣加征關稅為了報復美國。
印度實在“自信”
全方位碾壓的實力
不管印度如何自信,如果印度想要和中國硬碰硬,那么普拉文·索尼“10天必敗”的話極大概率成真。
如今中印之間的差距早已不是數量級的比拼,而是代際差的碾壓。
中國2025年軍費預算達2300億美元,其中35%投入研發,形成了“殲-20隱身戰機+山東艦航母+東風-41導彈”的三位一體威懾體系。
僅在邊境地區,中國就部署了超過500架各型無人機,包括可續航40小時的“翼龍-3”,能實時監控印度縱深200公里的軍事動向。
印度730億美元的軍費看似可觀,卻有60%用于支付裝備采購和維護費用。其最先進的陣風戰機僅有36架,且每架飛行一小時的成本高達2.5萬美元,是中國殲-16的3倍。
前一段與巴基斯坦對戰中還被來自中國的導彈擊落。
此外印度缺乏自主軍工體系,如國產“阿瓊”坦克研發40年仍無法量產,炮彈合格率僅30%,而印度媒體口中所謂的“國產航母”維克蘭特號,從開工到服役耗時23年,關鍵部件還依賴俄羅斯進口。
這種“買不如造,造不如買”的惡性循環,讓印度在持久戰中毫無勝算。
中國已建成全域指揮控制系統,能實現陸、海、空、火箭軍的實時數據共享,一枚東風-17高超音速導彈從發射到擊中目標僅需11分鐘,且能突破任何現有反導系統。
反觀印度三軍各自為政,陸軍堅持“山地打擊軍”建設,空軍執著于爭奪制空權,海軍沉迷于“印度洋霸權”幻想,缺乏統一指揮體系。
特別是在2024年的聯合演習中就上演一出鬧劇,印度陸軍請求空軍支援時,竟因密碼系統不兼容延誤4小時,這種“獨立”的作戰體系在現代戰爭中足以致命。
結語
印度的囂張態度,本質上是對現代戰爭形態的無知。
在信息化戰場上,單個武器的先進與否已不重要,體系協同能力才是關鍵。
中國的“北斗導航+無人機蜂群+電磁脈沖武器”構成的殺傷鏈,能在10分鐘內癱瘓印度邊境的所有雷達站和通信樞紐。
這種實力差距讓印度的“強硬牌”淪為空談。
信息來源:
長圖丨中印邊境沖突真相
2020-06-24 20:28·新華社
“中國讓‘全球南方’更好地得到傾聽”
2024-09-14 14:30·參考消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