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
每年新增食管癌病例高達25萬,
且近半數患者確診時已是中晚期,
其中福建省是我國食管癌高發區之一。
7月8日,福建衛生報《醫生我想問》直播節目邀請了泉州市第一醫院胸外科黨支部書記、胸外科副主任、主任醫師陳劭賡,圍繞“食管癌”這一話題展開了深入的科普,吸引了大量觀眾在線觀看、互動。
(點擊圖片觀看直播回放)
截至目前,本次直播在各平臺觀看數超20萬人次。
男子酷愛腌制食品和熱飲,確診食管癌
直播一開始,陳劭賡分享了自己門診中的一個案例:
家住泉州,今年60多歲的李老伯,平素酷愛腌制食品與熱燙茶飲,這些不良飲食習慣悄然種下疾病的種子。某日,李老伯出現吞咽困難,就醫后被確診為中期食管癌。
面對這個診斷結果,李老伯悔恨不已。陳劭賡根據其病情,制定了個性化的治療方案。考慮李老伯的腫瘤比較大,前期先通過藥物治療讓腫物變小,然后再做腫瘤根治手術。
治療期間,李老伯積極配合,改掉往日的不良飲食習慣,轉而注重營養均衡,多攝入新鮮蔬果,少鹽少腌,熱飲也放溫再飲。
經過數月調養,李老伯身體逐漸恢復,復查結果顯示腫瘤未見復發。他深感慶幸,還時常用自己的經歷告誡身邊人:不良飲食習慣是健康大敵,及時就醫與科學治療是關鍵。
如今,在陳劭賡的幫助下,李老伯不僅重獲健康,更擁有了珍惜生命、倡導健康的新生活態度。
吃飯時,這些警示癥狀別忽視
越早識別,治愈機會越大
門診中,大多數食管癌患者確診時已經是中晚期,陳劭賡表示:
疾病初期,患者進食饅頭、米飯等固體食物時會明顯感到吞咽困難,需將食物細嚼慢咽,甚至要借助水送服才能咽下。
隨著病情持續惡化,患者吞咽面條、稀飯等軟食也會變得艱難。
到了晚期,患者僅能勉強進食牛奶、米湯等流質食物,嚴重時連飲水都極為困難,甚至唾液都無法順利下咽,出現滴水不進的情況,還時常需要頻繁吐出黏液。
那么,日常生活吃飯時,
哪些易被忽略的信號
是食管癌在報警呢?
陳劭賡在直播中強調,食管癌并非無跡可尋。吃飯時若出現以下信號,應高度警惕:
1.吞咽有異物感:感覺喉嚨或胸口有東西堵著,咽不下去,也吐不出來;
2.吞咽變困難:從吃干硬食物逐漸發展到吃軟食,甚至喝水都困難;
3.吞咽疼痛:胸骨后、胸口或喉嚨位置出現疼痛感,尤其是吃刺激性食物時;
4.食物反流:食物往上返,帶著酸臭味,有時甚至會吐出來。
5.體重突然下降:未特意減肥,體重卻明顯下降,伴隨精神不振。
“要是發現這些情況,千萬別不當回事,覺得忍忍就過去了,一定要及時去醫院檢查!早發現、早治療,咱們才能健健康康吃飯!”陳劭賡說。
胸腹腔鏡微創技術
為食管癌患者帶來治療新希望
得了食管癌,如何治療?什么手術方式更安全呢?
陳劭賡介紹,近年來,胸腹腔鏡聯合微創手術已成為食管癌治療的重要突破。與傳統開胸手術相比,該技術僅需在胸腹部建立數個1cm小切口,通過高清腔鏡放大手術視野,精準分離食管和淋巴結清掃,顯著減少術中出血和重要神經血管損傷。
臨床數據顯示,微創手術患者術后24小時即可下床活動,平均住院時間縮短至7-9天,肺部感染和吻合口瘺等并發癥發生率降低50%以上。
“45歲是胃部健康管理的重要節點,該年齡段人群胃癌風險顯著上升。”陳劭賡介紹,由于早期胃癌往往無明顯癥狀,定期胃鏡檢查成為發現病變的關鍵手段。
高危人群尤其需要警惕,包括有胃癌家族史者、幽門螺桿菌感染者、長期高鹽飲食或吸煙飲酒者,以及慢性胃炎、胃潰瘍等胃病患者。
陳劭賡建議,45歲以上人群每1-2年進行一次胃鏡檢查,高危群體則應縮短至每年一次。對于生活在胃癌高發地區或存在多重危險因素者,更應建立規范的篩查機制。
掃碼添加管理員微信
加入衛生報胃腸健康交流群
活動組織
主辦單位:福建衛生報、福建日報·新福建客戶端
現在刷到我們全憑緣分
大家記得設置星標
關注精彩內容不迷路~
福建衛生報全媒體記者:張鴻鵬
主持人:陳香 攝影:章立強
攝像:陳昶曄 章立強
導播:周千藝 助理:陳筱蔚
編輯:小楓
審核:黃美輝、陳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