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陜西能源職業技術學院“青耘致遠”暑期社會實踐隊走進咸陽市禮泉縣,拜訪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泥塑傳承人張生權老師。在張生權的工作室里,實踐隊成員們通過觀摩、聆聽、體驗,近距離感受泥塑藝術的獨特魅力,感悟非遺傳承的工匠精神。
張生權展示作品
走進張生權的工作室,架子上擺滿了形態各異的泥塑作品——有掛鈴鐺的唐三彩馬,有神態各異的十二生肖,有瀟灑恣意的李白……每一件作品都散發著泥土的芬芳,承載著漢唐的文化記憶。“泥塑是一種傳統文化,往大了說是一種民族自信,古人的作品讓我感到震撼。”張生權老師介紹,“它不僅是藝術品,更是記錄歷史的載體。”
張生權作品
在講解環節,張老師現場演示了泥塑制作的關鍵技藝。他從一團普通的泥巴開始,經過揉捏、塑形、雕刻,短短十幾分鐘,一個生動的唐代仕女形象便呈現在大家面前。“泥塑講究‘塑形、刻畫、上色’三個步驟,每一步都要用心。”他說,“比如人物的神態、服飾的紋理,都要通過手指的力度和雕刻的深淺來表現。”
張生權制作泥塑
“原來泥塑不僅要會捏,還要懂構圖、色彩搭配,甚至要對歷史文化有深入了解。”實踐隊隊員曹美月感慨道。當張老師展示他在陜西省首屆非遺文創大賽中的獲獎作品《赳赳》時,隊員們被深深吸引——一匹頭顱高昂,形似飛奔的駿馬,居然可以讓人感受到“赳赳老秦,復我河山”的秦人精神。
獲獎作品《赳赳》
在互動環節,張老師還分享了自己從事泥塑創作這么多年的心得。“泥塑是泥與火的交融,也是人與文化的對話。”他說,“希望年輕人能關注非遺,讓這門手藝傳承下去。”
張生權講解制作要點
“這次實踐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了非遺的價值。”實踐隊指導老師段春宇表示,“青耘致遠”團隊計劃建議學校將泥塑藝術融入學校美育課程,通過“非遺+美育”的形式,讓傳統技藝與現代設計碰撞出新的火花。這場跨越時空的文化對話,讓00后大學生們與泥塑非遺結下了深厚的緣分。相信在未來,他們會用自己的青春和熱情,為非遺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讓這門古老的藝術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絢爛的光彩。
供稿人:郭雨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