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徐徐,殘陽如血,歲月總有歸舟。
人的50歲到60歲,是最關鍵的10年,決定最終的歸途。
來到這個當口,不少人都感到十分恐慌。
保溫杯里泡點養生茶,看看養生專家的短視頻,每天研究怎么多活幾年。
以余之見,這實在有些浪費。
這十年,是人生下半場的開端,決定了60歲以后,是豐盈,還是枯萎。
單純的活著,和有品質的活著,在此見分曉。
若把全部心思放在延續壽命上,不過是讓注定到來的生老病死,殘喘那么幾年。
與之相比,還有更重要迫切的事情要做。
下面這五件事,做了,余生幾十年將活出第二春。
一念花開,一念秋落,人間別無二途。
不做,就只能成為無情的求生木頭了。
第一件要緊事:增加欲望
人老了,欲望自然變少。
很多人覺得是好事,清心寡欲,歲月靜好。
殊不知,欲望是生命力的體現。
食欲、求知欲、愛欲、對美好事物的占有欲,都是人活下去的動力。
一個什么都不想要的人,也就什么事都懶得做。
腦子長期不動,身體衰老的速度會快得嚇人。
很多老年癡呆,不是病,是對世界徹底失去了欲望,身體選擇了關機。
所以,五十歲后,必須有意識地給自己找點事,增加點念想。
日本有個藝術家叫草間彌生。
她得了很嚴重的自閉癥,年輕的時候還好,一步入五十歲,病情驟然加劇,她一個人獨處的時候簡直痛不欲生。
于是,她找到了一條出路,用圓點畫畫。
可以去搜她的作品,全都是用一個個大大小小的圓點畫出來的,業內人士的評價是:藝術水平極高。
她說,如果不是每天畫圓點,自己早就崩潰自絕了。
最后,她活到了九十多歲,至今仍在創作,甚至能買到她最新的作品。
如果她沒給自己找點欲望,很難說能活到現在。
所以,別怕被人說“都一把年紀了,還折騰什么”。
折騰,說明還活著,不折騰,那才叫問題。
第二件要緊事:盡力去享受
大多數人到了五十歲,漸漸開始不懂得享受了。
吃東西,沒味。看風景,沒勁。聽音樂,吵鬧。
身體的感官在鈍化,心靈的觸角在萎縮。
一個朋友的父親,辛苦了一輩子,退休后終于可以到處走走了。
結果出去旅游,全程都在酒店睡覺。
問他為什么不出去看,他說什么名山大川,照片里都看過,沒什么稀奇。
山還是山,水還是水,只是看山看水的心境沒了。
所以,趁著還“享受得動”,盡力去享受,人的感官都是用進廢退的,越不用,越不靈敏。
美國美食作家費雪,她的書里,很少寫山珍海味,寫的都是尋常食物。
但她能把吃一個橘子的過程,寫得像吃滿漢全席。
比如剝開表皮如何冰冷,聞一口香氣,小心翼翼剝開,飽滿的果肉一下出現,最后咬一口,汁水四溢,滿足的不得了。
對很多人來說,吃橘子就是吃橘子,一個動作而已。
但對費雪來說,吃橘子簡直享受得不得了。
參考參考這種狀態,用心去吃一頓飯,而不是刷著手機胡亂吞咽。
用心去聽一首歌,而不是把它當成背景噪音。
用心去和家人聊一次天,而不是敷衍了事。
這些事,六十歲以后,身體和心境,可能都不允許了。
牙口不好,再好吃的東西也嚼不動。
腿腳不便,再美的風景也走不到。
最怕的是心老了,對一切都提不起興趣。
趁著現在還行,抓緊時間。
別等到萬事俱備,才發現享受的能力已經過期了。
第三件要緊事:順其自然,為所當為
“順其自然,為所當為”,是日本心理學家森田正馬提出來的。
接納所有情緒的發生,但該做什么,還照樣做什么。
五十歲的人,最容易陷入兩種極端。
一種是“不服老”,什么事都要跟年輕人爭個高下,結果把自己搞得身心俱疲。
另一種是“認命了”,覺得反正老了,什么都不行了,干脆躺平。
兩種態度,都有問題。
正確的做法,是“順其自然,為所當為”。
承認自己老了,這是順其自然,但是,接納不等于放任。
心里可以覺得累,但該洗的碗,還得洗。
腦子里可以一片空白,但答應了孫子要做的風箏,還得做。
可以承認自己打籃球不如從前了,但依舊可以去投籃,享受運動的過程。
奧地利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爾,是納粹集中營的幸存者。
在極端壓迫恐怖的集中營里,他在恐懼到極點之后,突然一下,選擇接納了一切。
既然逃不掉,那就做有意義的事吧。
他偷偷給獄友做心理疏導,一個是幫他們心里好受點,不要恐懼死亡;二個是希望他們活下去,哪怕只有一線生機,也要逃離集中營。
甚至,在此過程中,他的水平進化,還發明出了“意義療法”,出院后風靡整個心理學界。
五十歲到六十歲的人生,雖然沒有集中營那么極端,但也出現不少絕境。
身體不行了,老伴走了,自己沒用了。
這些都是無法改變的“自然”。
面對這些,允許自己有各種負面情緒。但是,該做的事要做。
哪怕只是把屋子打掃干凈,給花澆水。
行動,是治愈一切的良藥。
只要還在行動,生命就在延續。
第四件要緊事:至少培養兩樣愛好
為什么是兩樣?
一樣太少,三種太多。
只培養一樣愛好,容易鉆牛角尖。
比如一個人只愛下棋,棋藝到了一個瓶頸,上不去了,就會很痛苦。
天天做同一件事,總有膩味的一天。
一旦對唯一的愛好失去了興趣,整個人就會垮掉。
培養三種以上的愛好,人老了又會精力不濟。
所以,兩樣最好。一個用來“玩”,一個用來“養”。
一個動,一個靜。一個向外,一個向內。
英國前首相丘吉爾,一生中有兩大愛好:畫畫和砌墻。
畫畫,正好對治他嚴重的抑郁癥,他把自己的抑郁癥叫“黑狗”,畫畫就是他的打狗棍。
砌墻,就是用來放松自我的,能活動筋骨,還可以享受一種疊疊樂的樂趣。
同樣是政客,電視劇《紙牌屋》的主角弗朗西斯安德伍德,他的目標是競選總統。
白天的時候,他在白宮里跟人勾心斗角,晚上回家后,猜猜他的解壓方式是什么——
打電子游戲、擦皮鞋、疊積木。
每次爭斗失敗,他擦過一次皮鞋,或者打了幾盤游戲,整個人就活過來了,第二天沒事人一樣的投入其中。
要知道,他已經年近60歲了,最后還順利當上了總統。
一個小小的愛好,能扭轉一個人所有心境。
所以,去找兩樣能讓自己沉浸進去的事情。
不需要多高大上。
養花種菜,釣魚攝影,跳舞唱歌,木工書法,都可以。
關鍵是,要真的喜歡,能從中得到樂趣。
第五件要緊事:托舉后代
五十歲以后,要學會得體地退出子女的生活。
從管理者變成支持者,做好托舉,而不是綁架。
女需要的時候,伸出手,穩穩地托一把,當他們不需要的時候,就站在一旁,微笑著看。
做一個好的托舉者,有幾件事必須做到。
首先,管住自己的嘴。
子女有自己的活法,別用自己的標準去要求他們。
含飴弄孫是福氣,但別把帶孫子當成自己的一切。
其次,管好自己的錢。
給自己留足養老的本錢,這是底氣,也是尊嚴。
不要過早地把財產都分給子女。
一個在經濟上能獨立的老人,才能在家庭關系中贏得真正的尊重。
最后,過好自己的生活。
一個把自己生活安排得豐富多彩的老人,本身就是子女的榜樣。
一個老人如果自己的日子過得一塌糊涂,天天唉聲嘆氣,那只會成為子女的負擔。
成為后代的壓艙石,而不是他們前行路上的絆腳石。
當風浪來臨時,子女知道,身后有一個安穩的港灣。這就夠了。
人生一世,不過百年。五十到六十,是承前啟后的十年。
這十年過好了,后面的人生,即便有風雨,心里也是安定的。
花開有時,花落有時,無需執著。緣起性空,緣盡還無,本自清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