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國工程師走后,尼日爾的能源生命線很快就斷了。
2025年3月,尼日爾以“薪資差距”和“主權管理”為由,突襲式驅逐中石油旗下的三名中方高管,限其48小時離境。當時外界普遍認為,這是非洲國家對外資掌控權的一次試探性反彈。但僅僅四個月過去,這場看似“奪回主權”的冒險行為已經演變為系統性的能源崩塌。曾經在沙漠中拔地而起的能源奇跡,正在一寸寸坍塌。
中石油之于尼日爾,不只是外企身份,更像是一種基礎設施提供者。在全球主流石油公司紛紛放棄撒哈拉沙漠高風險投資的背景下,正是中國企業承攬下勘探、建設、運輸、煉化等全鏈條工程。
從2011年起,阿加德姆油田及其延伸工程累計投入達46億美元。石油不僅改變了尼日爾對外貿易結構,也支撐起超過10%的GDP和70%的外匯收入。而最直觀的變化,是電網通到村莊,是曾經一年一電的北部邊境能24小時用上電燈。某種意義上,這個國家的“國家功能”,是嵌套在中國能源項目里的。
驅趕行動實施后的第四天,首都尼亞美的電網開始頻繁跳閘,72小時斷電成為常態。加油站排隊達3公里,醫院手術取消,工廠停工成片,連居民最基礎的照明都難以維持。而中方工程師撤離后,智能輸油系統因缺乏專業維護,頻頻宕機。
尤其是連接貝寧港口的智能管道系統,控制平臺出現邏輯故障,進而引發原油無法裝運,港口滯留,每天損失超200萬美元。這不僅是能源危機,更是數字時代工業控制系統崩潰帶來的連鎖反應。
最令尼日爾尷尬的是,幾乎所有西方國家的能源顧問都束手無策。一名德國專家在現場公開承認:“控制臺是中文,背后的邏輯基于北斗系統,我們甚至搞不清權限在哪里。”尼日爾方面此時才意識到,被他們趕走的不只是工程師,更是一整套嵌入式工業生態。在沒有原廠支持的情況下,系統會觸發“數據自毀保護”,自動回傳數據至北京,同時鎖死本地所有操作口令。這不是“斷供”,而是失去控制權。
與斷電同時爆發的,還有財政赤字。石油出口停滯,政府稅收崩潰,公務員工資延發,軍隊津貼停發,外匯儲備被迫動用黃金兌換原油,只為維持最基本的柴油供給。據悉,尼日爾在6月悄悄派員赴尼日利亞采購石油,但因為信譽問題被索要高價,外加必須以黃金結算。短短三個月,財政體系如潰堤之壩,最終被迫讓外交部長赴京“尋求對話”,此舉標志著尼中關系回歸理性博弈軌道。
中國方面并未將此次事件僅作為經濟損失來處理。相反,外交口徑出現清晰調整:如欲恢復合作,尼日爾需完成三件事——歸還此前挪用設備,賠償項目中斷帶來的直接損失,以及接受中國監管團隊對整個油田后續操作進行全程監督。這不只是技術復原,而是一次結構性談判。中方明確釋放信號:未來的海外項目,不能再被“一紙政令”輕易顛覆。
而對于尼日爾來說,這已不再是是否愿意讓步的問題,而是“有沒有選擇”的問題。西方企業早已對其信用體系投下否決票,法、美、印等跨國項目先后撤資,累計凍結投資超過100億美元。在外資不信任、內政不穩、電力崩潰的三重夾擊下,他們幾乎沒有能力重新建起那套原本屬于他們的現代工業。
這場圍繞能源基礎設施的風波,也給中國海外工程提供了一個明確的教訓:項目交付不能等于信任交付。技術和控制權必須保持“軟連結”,以應對不可預測的政局變化。而北斗系統和國產操作系統的“技術鎖”機制,也證明了自身不僅是安全冗余,更是關鍵節點的博弈資本。未來這種模式極有可能成為中國企業海外布局的新常態。
一位非洲問題學者評論說:“當一個國家試圖用自尊心運營一個高復雜度系統,它最后會發現現實比驕傲更沉重。”對尼日爾而言,這種沉重已經從財政數據延伸到了普通人的生活里。
當柴油成為奢侈品,當夜晚再次陷入黑暗,他們才真正意識到那個離開的是誰——不是中方代表,不是外籍高管,而是曾經維系國家運行的底層秩序。
這才是尼日爾需要面對的代價。而恢復談判,不過是重新回到起點。他們以為自己獲得了主權,其實只是切斷了供電。而一旦電力熄滅,話語權便不再屬于喊得最大聲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