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想全網呼叫印度人,告訴他們,你們又要擁有航母啦!當然這個腦洞并不是我的原創,而是出自一名俄國網友。雖然是玩笑,不過有些時候機遇與陷阱似乎沒有區別。依然是本人觀點,還是老調重彈,當年印度就應該果斷放棄“維克拉馬蒂亞”號。但是如果放棄,他就沒有任何一艘可以使用的航母。所以,只能是自跳陷阱。
今天我們開始一系列文章,講述位于莫斯科全俄展覽中心(ВДНХ)第34號展館內的宇航博物館。這是俄羅斯最大的航天主題博物館之一,展品極其豐富,因此我們將內容分為幾部分進行介紹。在第一部分中,我們將參觀室外展品以及展示館的主展廳。
剛走進全俄國民經濟成就展覽中心(ВДНХ)園區,迎面而來的是一座宏偉的入口拱門。這座拱門建于1954年,由建筑師И.Д.梅利恰科夫(И. Д. Мельчаков)、結構工程師В.Ф.久明(В. Ф. Дёмин)和雕塑家А.П.安特羅波夫(А. П. Антропов)、С.М.奧爾洛夫、С.Д.拉賓諾維奇、И.Л.斯洛尼姆以及Н.Л.施塔姆共同設計和建造。
ВДНХ最初于1939年8月1日開放,當時名為全聯盟農業展覽會,現如今展覽區面積覆蓋好幾個街區。
整個園區真的非常龐大,一天之內甚至連一半的展館都無法仔細參觀完。作者光是參觀“宇宙”館就花了半天時間。
展覽中心的中央區域矗立著著名的“蘇聯民族友誼噴泉”,它建于1954年,由建筑師К.托普里澤和Г.康斯坦丁諾夫斯基設計。噴泉周圍矗立著16尊女性雕像,象征著蘇聯的16個加盟共和國。是的,蘇聯曾經確實有第16個共和國——卡累利阿-芬蘭共和國,該共和國于1956年被改編為卡累利阿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并入蘇維(RSFSR)。
走近“工業廣場”時,可以看到一個獨立展館——互動式“暴風雪號(Буран)”航天飛機博物館。這個展館專門介紹蘇聯著名的“能源-暴風雪”可重復使用航天運輸系統(МТКС)。
我們以前在其他相關文章中也多次提到過這一工程。
可惜當天這個展館并未開放,而且展館內容主要是面向兒童。不過館外展出的是**“暴風雪號”軌道飛行器BTS-001的原始試驗模型**,編號為ОК-МЛ-1。這是一架用于靜態強度試驗的原型機,非常具有歷史價值。
各類“暴風雪號”測試模型:
- 編號 0.01 — БТС-001(ОК-МЛ-1):全尺寸軌道飛船試驗模型,用于航空運輸測試和重復靜態強度試驗。
- 編號 0.02 — БТС-002(ОК-ГЛИ):全尺寸飛行模擬器,用于地面試驗和自動駕駛模式下的大氣層著陸測試。
- 編號 0.03 — ОК-КС :全尺寸綜合測試平臺,用于航天器的軟件調試及電氣/無線電系統測試。
- 編號 0.04 — ОК-МЛ1 :全尺寸樣機,用于尺寸與重量的適配性試驗。
- 編號 0.05 — ОК-ТВА :飛船各艙段的全尺寸樣機,用于熱振動聲學測試。
- 編號 0.06 — ОК-ТВИ :具備完整功能的技術樣機,用于在真空條件下測試結構件、設備和熱控系統。
- 編號 0.15 — ОК-МТ :技術樣機,用于測試與“能源”運載火箭對接時的發射準備流程、飛行后維護流程及機械工藝設備適配性。
- 編號 0.08 — 8М :軌道飛船座艙的測試模塊,用于彈射座椅可靠性測試與醫學研究。
實際制造的“暴風雪號”軌道飛船:
- Буран 1.01 :“暴風雪”軌道飛船,唯一一架真正進入太空的飛行器,并以全自動模式完成了任務。
- Буран 1.02(Буря):第二架飛行器,原計劃執行載人飛行任務(或飛往國際空間站),但項目被終止,未完工。
- Буран 2.01(Байкал):第三架飛行器,未完成建造。
- Буран 2.02 :第四架飛行器,同樣未完工。
- Буран 2.03 :第五架飛行器,僅完成了初期建造準備。
用于技術驗證的縮比軌道試驗飛行器:
這些是為“螺旋”(Спираль)航空航天計劃和“暴風雪”計劃所建造的無人軌道飛行器或模型:
- БОР-4 系列(Космос-1374, №403, №404, №405, №406)
- 無人軌道飛行器,用于空氣動力、熱防護和軌道重返測試。
- БОР-5 系列(模型 501 至 505)
- 按 1:8 比例制作的“暴風雪”軌道飛船模型,用于實驗性飛行和大氣層重返測試。
這里就陳列著最早的模型樣機——БТС-001(暴風雪號軌道飛行器的試驗原型)。
當然,它的內部現在已經完全不像原型飛船了,
但外觀看起來依然令人印象深刻。
接著我們來到“工業廣場”。
廣場兩側陳列著中程客機雅克-42(Yak-42)、重型戰斗機蘇-27(Su-27)以及運輸/登陸直升機米-8Т(Mi-8T)。
而在廣場正中央,是一個帶有火箭的噴泉。
這枚火箭是著名的三級運載火箭“東方一號”(Восток-1)的模型,由謝爾蓋·科羅廖夫設計。這正是1961年4月12日從拜科努爾發射場升空、將人類第一位宇航員尤里·加加林送入太空的那枚火箭。
這枚模型制作于1967年,曾作為蘇聯航天成就的象征,在巴黎的布爾歇航展以及其他歐洲城市展出。
而在它后面,正是我們的目的地——第34號展館“宇宙”。
最初,這座展館建于1939年,由建筑師伊·G·塔拉諾夫、瓦·S·安德烈耶夫和尼·A·布伊科娃設計,名為“機械化展館”,用于展示各種農業機械,當時它只是一座簡陋的機庫。
1950年至1954年,展館按照原設計者的項目進行了重建,名稱改為“蘇聯農業的機械化與電氣化”,并增建了標志性的入口拱門、序廳以及裝飾有聯合收割機手與拖拉機女工雕像的多棱塔樓。
1956年,展館被重新定位為民用機械制造展,名稱更改為“機械制造”。
1961年,這里舉辦了城市建設展覽,展館改名為“城市建設”,但到了1963年又再次改稱為“機械制造”。
1967年,展館被一分為二:穹頂部分繼續作為第34號展館“機械制造”的展區,而其余部分則成為了第32號展館“宇宙”的展覽場地,并一直延續至1990年代。
蘇聯解體后,這座展館變成了美國汽車的展銷廳;到1990年代后半期,干脆變成了市場;2000年代,園藝商人也入駐了這里。
直到2010年代,才有人決心讓它回歸原始用途,重啟修復工程。最終在2018年,展館重新開放,成為互動式“航天博物館”的一部分,被命名為第34號展館“宇宙”,也稱為“航天與航空中心”。
展館正面的招牌至今仍保留著“雙重名稱”。
一進入展館,參觀者便能看到“聯盟-TMA”型載人運輸航天飛船的返回艙。
在本篇文章中,我們將參觀展館的中央大廳。
入口處陳列著眾多航天器和衛星的模型。其中包括加加林乘坐的“東方號”飛船模型。
還可以看到一些充滿想象力的展示。
比如這是星際飛船的模型,它是航天理論奠基人康斯坦丁·齊奧爾科夫斯基對未來宇宙飛行器的想象設計。
左側是1933年研制的蘇聯第一枚使用混合燃料的火箭——GIRD-09,右側是按原比例展示的科研火箭R-05M。
還有一個按1:100比例制作的太陽能火箭滑翔機模型,這是液體火箭發動機技術奠基人瓦列里·帕夫洛維奇·格魯什科的畢業設計作品。
展廳中還展示了一臺按真實比例剖開的蘇聯首臺液體噴氣發動機——ОРМ-1(ORM-1,全稱:單室液體火箭發動機),它由格魯什科于1930年在氣體動力學實驗室研制完成。
1933年研制的GIRD噴氣發動機展示裝置,由謝爾蓋·科羅廖夫、尤里·波別多諾塞夫、米哈伊爾·季霍諾拉夫夫和弗里德里希·岑德爾等人參與開發。
當然,這里還展出了“東方一號”宇宙飛船的實物比例模型——正是它將尤里·加加林送入太空,首次完成了人類環繞地球飛行的壯舉。
還有“人造衛星2號”的模型。
正是這顆衛星成為了第一艘搭載活體生物進入太空的宇宙飛船。
旁邊是地球物理火箭V-2A的側面儀器艙。
展柜中還有“東方”系列首批載人飛船的儀表板和控制臺。
這是按1:10比例制作的地球第三顆人造衛星——ИСЗ-3(意為“地球人造衛星3號”)的模型。
這里還展出了“曙光-2號”宇宙飛船的模型,帶有展開的氣閘艙——這艘飛船首次實現了人類的太空行走。
旁邊是“曙光”號飛船上的空氣調節和熱控系統組件。
還展示了“阿爾馬茲”航天系統中可重復使用的返回艙模型,可用于運送貨物和航天員。其上方便是“阿爾馬茲-1”空間站本體,不過那部分內容將在后續章節中介紹。
現在,我們繼續參觀展廳的下層部分。
旁邊還展出了幾枚大型火箭模型。
1:10比例的UR-700超重型模塊化運載火箭模型。
1:10比例的H-1超重型運載火箭模型,原計劃用于載人登月計劃的空間站發射。
“聯盟-TMA-10M”號飛船的真實返回艙。
全球最強的液氧-煤油液體火箭發動機——用于H-1F火箭第二級的NK-43發動機實物樣本。
用于H1-L3載人登月火箭第一級的NK-33液體火箭發動機實物樣本。該型號至今仍被應用在“聯盟-2.1v”火箭上。
RD-107A / RD-108A 液體火箭發動機。
環繞這些展品的還有配套的控制臺和各種設備。
航天器熱控系統用冷卻-干燥裝置。
H1-L3載人登月項目中的月球著陸艙模型,該項目遺憾地被取消。
月球基地設想圖所使用的設備模型。
月球儀。
我們繼續前進。
來到“和平號”空間站艙段的模型下方,這部分將在后續文章中介紹。
接著看到的是無人試驗飛行器BОР-4(軌道返回器-4),它被用于測試“暴風雪”號航天飛機的熱防護材料,正如我們在文章開頭提到的那樣。
BОР-5航天器共進行了五次飛行試驗,其中四次成功進入近地軌道。
展出了1977年發射、擁有兩個對接節點的“禮炮-6”號空間站模型,該站在軌運行共1764天,其中有683天為載人狀態。
還有1971年發射的全球首個載人空間站“禮炮-1”號模型,附帶對接的“聯盟”號運輸飛船,“禮炮-1”在軌運行了175天。
“進步”號貨運飛船模型。
“能源-暴風雪”航天計劃中的“能源”號運載火箭所用RD-170液體火箭發動機的實物樣本——體積巨大、震撼人心。
展示了1975年蘇聯“聯盟-19”號飛船與美國“阿波羅”號飛船進行聯合飛行和對接的模型。
通用對接節點(雄雌對接口)模型。
“暴風雪”號航天飛機上的各種儀器與組件。
“暴風雪”號機尾結構骨架展示。
世界上最大運輸機——安-225“夢想”號模型(以安-124“魯斯蘭”為基礎開發),用于運輸可重復使用的航天飛機。
下一部分我們將介紹其它展廳的展品。
本期內容就先到這里。
感謝收看本頻道編譯的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