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9月,NASA的DART任務干了件大事——用航天器精準撞擊小行星“雙生星”(Dimorphos),成功改變了它的軌道。但誰也沒想到,這場“宇宙撞擊實驗”竟炸出個“意外彩蛋”:104塊大小不一的太空巨石,帶著遠超預期的動量飛向宇宙。最近,美國馬里蘭大學的天文學家公布了這項發現,直接刷新了人類對“小行星防御”的認知。
比航天器動量還大3倍的“太空巨石群”
DART任務的核心目標很明確:驗證“動能撞擊器”技術能否通過撞擊改變小行星軌道。事實證明,它確實做到了——雙生星的軌道周期縮短了32分鐘。但更讓人驚訝的是,撞擊后從雙生星表面噴射出的巖石碎片。
馬里蘭大學團隊分析了意大利小衛星LICIACube拍攝的影像,發現這些碎片中竟包含104塊直徑0.4到7.2米的巨石(半徑0.2–3.6米),它們以最快52米/秒(約116公里/小時)的速度飛離小行星。最關鍵的是,這些巨石攜帶的總動量,竟是DART航天器自身動量的3倍多!
巨石群的“非隨機”分布:藏著什么秘密?
更有意思的是,這些巨石的分布完全不是“隨機炸飛”的。天文學家們發現,約70%的巨石分成了兩個明顯的集群:其中一個大集群向南高速移動,且飛行角度與小行星表面幾乎平行。
研究團隊推測,這可能和DART撞擊前的“小插曲”有關——航天器的太陽能板在主撞擊前,可能先撞上了雙生星表面的兩塊巨石(命名為“阿塔巴克”和“博德蘭”)。尤其是半徑3.3米的“阿塔巴克”,很可能被撞碎后形成了這個向南的巨石集群。
從“宇宙臺球”到“軌道傾斜”:未來防御要考慮的新變量
這些巨石的動量方向可不簡單——它們主要垂直于DART的撞擊軌跡,這意味著雙生星的軌道平面可能被“推”得傾斜了近1度,甚至可能引發小行星的“翻滾”。
這一發現對2026年歐洲航天局的Hera任務至關重要——Hera將飛臨雙生星系統,驗證DART的撞擊效果。而馬里蘭大學團隊的研究,正是Hera任務的關鍵參考數據。
“如果未來有小行星朝地球沖來,我們需要精準計算它需要被‘推’多遠。這時候,這些巨石的額外動量、軌道傾斜這些‘小細節’,就可能決定任務成敗。”論文作者之一杰西卡·森夏因打了個比方,“就像打宇宙臺球,不考慮所有變量,可能就會‘打偏’。”
從“撞飛”到“算準”:人類離“行星防御”更近一步?
DART任務的成功,不僅證明了“動能撞擊器”的可行性,更讓我們意識到:小行星表面的巖石分布、撞擊后碎片的動量,都是必須納入計算的關鍵參數。未來的防御任務,可能需要更精細的“表面掃描”——比如提前探測小行星是否有大石塊,再調整撞擊策略。
如果未來真的有小行星威脅地球,你覺得我們還需要哪些“宇宙防御”黑科技?
歡迎在評論區聊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