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超
紀念不只是回溯,更是為了未來的共鳴。用抗戰小英雄命名校園集體,歷史火種、民族脊梁、成長榜樣,便悄然融入孩子們的日常。
烽火歲月對今天的孩子們來說比較遙遠,英雄事跡、紅色故事,有時像玻璃展柜中的文物——珍貴,卻不容易親近。而當“海娃”兩個字寫上班牌,小英雄被“請”進教室,成為集體的一員,遙遠的人物便成了身邊的朋友。每次看見班牌、呼喚班名,歷史就更為可感可親,更容易走進孩子們的心里。
愛國、勇敢、機智、奉獻,這些品質很重要,但直接對孩子講,難免會有些空泛。而小英雄們,比如送雞毛信的海娃、把敵人引進包圍圈的王二小,他們本身就是孩子,容易引發同齡人的共鳴:“他在那么危險的時候都如此鎮定,我遇到點困難怕什么?”這些小英雄,就像一面面清晰的鏡子,讓孩子們照見自己身上的潛力,也讓那些崇高的品質變得具體鮮活、可學可做。
當一個集體被冠以英雄的名字,是榮譽,更是無形的鞭策。孩子們會說:“我們是雨來中隊的隊員,可不能給這個名字丟臉!”這些名字是集體榮譽感和自我要求的象征,激勵著他們在學習互助、面對挑戰時團結奮斗,努力擦亮這些名字承載的榮光。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13日 06 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