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暑期到來,研學也進入一年一度的高峰期。但不少家長曬出的“研學之旅”讓人恍惚:孩子在知名游樂場排隊坐過山車,在海濱度假村追逐浪花,在網紅商圈打卡買零食……美其名曰“研學”,實則與普通旅游別無二致。
研學旅行的初衷,是讓青少年走出課堂,在實踐中觸摸歷史脈絡、感知科學魅力、體悟文化精髓。當研學從博物館的文物講解、科技館的實驗操作,悄然滑向游樂場的狂歡、度假酒店的休閑,我們不得不追問:研學到底在“研”什么?又在“學”什么?
古今中外的教育實踐都證明,真實的場景、沉浸式的體驗,是知識內化的重要途徑。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孔夫子帶領弟子周游列國,可能是最早的“研學”;近代教育家倡導“知行合一”,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故宮殿宇承載著禮制文化,敦煌壁畫訴說著文明交融,貴州天眼展現著科技力量……研學活動是為了讓書本上的文字變成可感可知的文化符號,讓抽象的知識轉化為具體的認知。“研”與“學”的結合,才是研學旅行的核心價值。
“研學”二字,本應透著書卷氣與探索精神。一旦短期利益取代教育初心,研學便容易淪為“掛羊頭賣狗肉”的生意。一些機構打著“研學”旗號,把常規旅游線路稍做包裝:去主題公園美其名曰“體驗現代文旅產業”,去海邊沙灘宣稱“探索海洋生態”,甚至去商場購物也能說成“觀察市場經濟”。有些研學機構所謂“課程手冊”僅是景點簡介拼湊,大量研學導師由導游簡單培訓上崗,某歷史主題研學中,學生拿到的“學習單”實為景區宣傳折頁。一些學生在炎炎烈日下疲于奔走于多個景點間打卡,汗流浹背苦不堪言,不僅缺乏深度體驗,連假期的快樂都無從說起。
這類“偽研學”只重景點數量,輕教育內涵,價格往往比普通旅游高出不少,卻只是用一個“洋氣”的筐子,裝了換湯不換藥的老內容,家長花了冤枉錢,孩子卻學不到真東西,還有部分學校將組織責任和安全責任完全推給旅行社,某地研學車禍事件暴露出保險購買不全等問題,再三為研學安全敲響警鐘。
研學旅行不是游山玩水,不是商業新風口,更不是不得不掏錢的“家長稅”。它是教育的延伸,是成長的課堂,只有守住“研”的內核、夯實“學”的根基,讓每一次研學都有明確的教育目標、充實的學習內容、專業的指導陪伴,才能讓青少年在行走中真正有所獲、有所悟。
教育部門要加強對研學機構和研學內容的資質審核,家長也要擦亮眼睛,不被“高端”噱頭迷惑,不為華而不實的“偽研學”買單,讓研學旅行真正成為滋養成長的“第二課堂”。
關注隨州派
隨州門戶網旗下新媒體
編輯 / 整理:錢偉 來源:湖北日報
免責聲明:本平臺所載圖文等稿件,均出于為公眾傳播公益之目的,僅供學習、交流之用,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本文中出現的圖片、商標、文字、視頻等版權歸原作者或機構所有,若涉及版權或侵犯到您的權益問題,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