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晚上10點15分,隨著最后一名滯留游客回到九溪煙樹停車區,救援人員才松了口氣。
下山前,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靈隱消防救援站站長王凡和站長助理吳煜用手電筒朝身后的山林又照了一下。
“沒人了,都安全了。”王凡長舒一口氣。
從昨天4點多接到指揮中心的救援調度開始,這場救援持續了近6個小時,救援人員累計轉移滯留游客數十人。
借著路燈光,吳煜向親歷救援的潮新聞記者講述救援過程中的細節。
此刻回想,依然驚心動魄。
潮新聞記者 謝春暉 胡大可 攝
出警路上遇上景區堵車
兄弟單位早一步趕到
靈隱消防站位于西湖景區北側,而出事的九溪則在西湖景區的南面。
“往常我們來這里救援,開車不到10分鐘。”吳煜說,從虎跑路走是最快到的路,但路上遇到積水引發的堵車,消防車只能繞道。
好在,靈隱消防站趕到時,上城區近江和復興消防站已有消防員趕到,并準備開始展開救援。
“可以說,各方面的救援力量趕到現場的速度都非常快。”
吳煜說,公安也很快到了,也有工作人員指揮交通,急救醫生在現場待命。
滯留人群中有老有小
救援難度很大
各方救援力量到場后,就展開了緊鑼密鼓的救援。
“一轉入九溪路不久,就遇到水流攔住去路。”
吳煜說,水是順著溪流從山上沖下來的,水量大,流速急。
“為了確保轉移人員絕對安全,我們在湍急的水流上方架設簡易的橋,協助人員撤離。”吳煜說,到場后先撤離了兩波滯留人員。
天色漸暗,令人揪心的是在九溪十八澗深處還有游客滯留。
“越往上走,越往深處走,被水淹沒的地帶越多且可供撤離的路也越少。”吳煜說,各方救援力量徒步約2公里才找到了滯留游客。“當時天已經黑了,我們用手電筒光照過去,大家大聲呼喊,回應我們。”吳煜說,滯留游客已自發聚攏在一起。
潮新聞記者 謝春暉 胡大可 攝
棘手的是,在救援人員和滯留游客間有一段近10米的溪流地帶。
“平時可以徒步路過,但現在水已經完全把路淹沒了。”
當時現場的水流有多湍急?
吳煜說,站里一架勘查無人機,在飛躍溪流過程中,突然失控墜入溪水被沖走了。
“站在溪流邊,能感受到水往下沖擊是能產生風的。”后續,一名滯留游客說。
于是,消防員們扛來梯子,開始在溪流之上架起“生命之梯”。
梯子架好后,吳煜最先橫渡到對岸的滯留游客處的。“我沒有害怕,想著盡快到滯留人員身邊,把他們帶出來。”
現場滯留的人群中,有行動不便的老人,也有剛剛學會走路的小孩。
“我們架好梯子后,又在梯子上方增設繩索,游客通過梯子時會穿上救生衣并扣好安全繩,確保絕對安全。”吳煜說,所有滯留的小孩都是消防員一個個抱出來的。
走在最后,一個都不能少
“你們先走,我們在最后。”
現場,吳煜、王凡和一位熟悉地形的向導走在撤離隊伍的最后。
吳煜說,作為一名消防員就是要沖在最前面,走在最后面。
王凡則說,救援的目標就是所有人都能夠安全被找到并安全回家。
“我們想感謝一位景區里的向導,都沒來得及問他名字,在尋找滯留游客和撤離時,這名向導在山林里找了很多條安全并能快速到達滯留游客所在區域的小路。”王凡說,正是這名向導的精準指路,讓大家繞過了好幾個涉水路段。
當滯留游客回到安全區域時,所有救援人員心中的大石都放下了。
作為消防員,吳煜也提醒,夏季短時強降雨、強對流天氣頻發,到戶外尤其是山林地帶時,一定要關注天氣預報,避免在降雨天氣時在山林里游玩。若是在游玩時遇到強降雨或山洪爆發,一定要到地勢高的地帶躲避,并及時向消防、公安求助,等待救援人員到來,切勿擅自涉水。
潮新聞記者 謝春暉 胡大可
(來源:潮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