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亞洲貨幣市場,新臺幣最近的大幅升值引發關注。
6月18日,新臺幣對美元開盤報29.51,隨后一度沖至29.46,續刷3年新高。這是繼6月16日,臺灣貨幣政策主管部門出手維持市場秩序后再來到29.5以下的位置。市場擔心,這很有可能會成為近期新臺幣的常態。
事實上,早在5月初,新臺幣就已經有過一次大幅上漲。5月5日,新臺幣一度沖破1美元兌29新臺幣大關。5月2日、5月5日兩個交易日,新臺幣對美元升值超10%,創下臺灣外匯交易歷史第三大交易量。
綜合市場觀點,近一段時間以來,新臺幣走強的原因包括:中美貿易戰緩和,以臺灣壽險公司為代表的臺灣金融機構在資產端配置了大量美元資產,臺灣出口商應收美元款增長、擔憂新臺幣持續升值恐慌性拋售美元等。
也有研究機構指出,當前臺灣面臨的困境,恰是新興市場在美元周期中被動地位的縮影。特朗普重返白宮后發動的關稅2.0政策降低美國政府公信力,加速了全球去美元化趨勢。市場對美元信心不足,以新臺幣為代表的亞洲貨幣被動升值。
臺灣壽險公司被推到聚光等下
在此輪新臺幣大幅升值過程中,臺灣壽險公司在資產端配置的大量美元資產被拉到聚光燈下。
根據英國金融時報今年1月的一篇文章,在巔峰時期,臺灣人壽保險公司每年購買超過500億美元的美元資產。目前臺灣持有的1.7萬億美元外債中,約有1萬億美元掌握在私人手中,其中7000億美元則具體持有在保險投資組合中。
臺灣壽險公司在資產端高配置美元資產意味著什么?如果在美元走勢相對平穩或者向上走的時期,對于臺灣壽險公司來說資產端的配置是能實現穩中有升的。與之相對的是,如果在經濟動蕩、美元波動或者下行時期,也就是美元兌新臺幣貶值,臺灣壽險公司可能會面臨巨額損失。雖然遠期出售美元可以使保險公司免受即期匯率波動的影響,但維持這些頭寸的成本可能很高。
法國巴黎銀行報告稱,根據臺幣5月份的升幅、外匯損益以及各種避險工具的有效性,預計中國臺灣壽險業的海外持倉資產將面臨約1800億元臺幣的外匯相關沖擊;同時,傳統工具如無本金交割遠匯(NDF)的避險成本過高,可能使壽險業者轉向替代避險。
臺出口廠商投機推波助瀾
談到匯率,就需要再看看臺灣的另一個經濟數據,出口。
6月9日,臺灣財政主管部門發布的2025年5月海關進出口貿易初步統計顯示,5月,臺灣出口 517.4 億美元,創歷年單月新高,較上月增 6.3%,較上年同月增 38.6%(按新臺幣計算增32.3%);累計1至5月出口2,299.6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24.3%(按新臺幣計算增27.0%)。
特別是在對美出口上,臺灣續創新高。數據顯示,5月,臺灣對美國出口155.2億美元,較上年同月增72.3億美元(+87.4%),其中資通與視聽產品增 66.9 億美元(+1.5倍)、電子零組件增1.9億美元(+31.5%)、機械增1.1億美元(+22.2%)、電機產品增1.1億美元(+22.0%)。累計1至5月,臺灣對美國出口年增43.1%。
6月16日,在國泰金舉行的第二季臺灣“經濟氣候暨金融情勢”發布會,國泰金與臺大產學合作計劃協同主持人徐之強教授說,他以個人的角度來評論臺幣前波大幅升值,日前臺幣會升到29.5-29.6元,還是因為臺灣3-5月出口太好所致,電子廠等創造很多的應收帳款,需要賣遠匯避險或貨幣市場借美元現貨賣掉,等一個月拿到美金帳款時再還外幣借款,廠商避險外,也想多借一點美元來賣,也是有點投機味道。主要出口表現太好,廠商應收款太多,在外匯市場操作所致。
高盛近期發布的報告亦認為,從更廣泛的國際貨幣市場動態來看,亞洲出口商長期累積的美元資產可能是推動美元/亞幣下行的關鍵因素。中國臺灣和馬來西亞的美元資產積累程度尤為顯著。這種現象不僅影響了區域經濟的穩定,也使得美元在這些市場的表現變得更加復雜。
臺灣官方干預
新臺幣自4月起一路狂飆,今年以來升值接近11%。從升值幅度來看,新臺幣當前穩坐今年最強亞幣,高于日元與韓元的升值幅度(7%-8%之間)。
對于外向型經濟的發展,讓貨幣維持在一個合理區間至關重要。一般而言,一個地區貨幣升值有利于進口、不利于出口。因此,如果匯率發生大幅波動,官方部門是會出手干預的。
4月7日,臺灣貨幣主管部門表示,采行四大穩定匯率機制,應外匯市場的波動:建立場內外監理機制,利用大額結匯實時通報系統,確實掌握資金進出情形;如遇市場供需失衡致新臺幣匯率過度波動,將進場調節,維持新臺幣匯率動態穩定;備妥充沛的外幣流動性;提供金融市場新臺幣及外幣資金流動性。
臺灣貨幣主管部門官員楊金龍6月21日在一場金融與政策研討會公上發表主題為“特朗普2.0貿易政策:問題、影響與挑戰”的演講時稱,特朗普2.0貿易政策引發巿場對美國債信疑慮,沖擊以美元為核心的國際貨幣制度。
“特朗普 2.0 的貿易政策走向使投資者對持有美國公債產生遲疑,以及特朗普預算案‘大而美法案’(One Big Beautiful Bill Act),恐使美國債務膨脹太快,不利美國主權債信前景,均使以美元為核心、以美國債信為基礎之國際貨幣制度,受到不小沖擊。”楊金龍解釋。
楊金龍表示,鑒于當前國際經貿及金融情勢具高度不確定性、匯率波動提高下,臺灣貨幣主管部門將持續促進外匯市場有序運行,維持新臺幣匯率動態穩定;政府相關主管機關將續協助企業提高產品附加價值及多角化發展,廠商亦應強化風險管理,并提升產品競爭力,以降低新臺幣匯率波動之影響。同時,希冀外界不要過度臆測新臺幣匯率走勢,或聽信市場夸大或不實的分析,將可避免干擾匯市的穩定。
新臺幣還會繼續升值嗎
根據臺灣工商時報近期對臺灣金融業者問卷調查顯示,業者對于未來一季新臺幣走向看法明顯呈現分歧,但整體而言,仍是看升不看貶。
對于近期新臺幣的異動狀態,南華期貨宏觀外匯創新分析師周驥認為,此次異動呈現典型的 "非理性繁榮" 特征。盡管臺當局否認美方干預,但其政策反應滯后性耐人尋味——直至5月6日臺灣金融監管部門才緊急約談主要壽險公司,印證了市場力量已脫離政策調控軌道。這種預期自我實現機制,在美債拋售規模上得到直觀體現:臺灣市場美元資產(尤其是美債)的集中減持,與同期亞洲多國央行外匯儲備結構調整形成共振。
“更深層的矛盾在于,臺灣出口導向型經濟對美元體系的深度依賴。新臺幣每升值1%,臺積電等龍頭企業毛利率將下降0.4個百分點,這種傳導效應正在向機械、紡織等全產業鏈擴散。而美方借關稅談判施壓的策略,與1985年《廣場協議》如出一轍,其本質是通過匯率工具轉嫁國內經濟矛盾。當前臺灣面臨的困境,恰是新興市場在美元周期中被動地位的縮影。”周驥進一步指出。
華泰證券宏觀研究團隊則認為,新臺幣在中國臺灣當局停止干預后的強勁表現再次印證了部分亞洲貨幣定價有較強的競爭力,兌美元有升值的潛力。雖受限于臺幣體量,此事影響短期可控,但大量海外央行“去美元化”對美元資產和美債估值“釜底抽薪”的影響值得警惕。新臺幣大幅升值期間,與新臺幣相關性高的其他亞洲貨幣也受到提振而升值。短期內新臺幣升值對美債市場影響或相對有限,但目前美元及美元資產享有估值溢價,很大程度上受益于美元作為儲備貨幣的地位。美國大幅加征關稅將導致全球貿易萎縮,降低美元需求,疊加美國關稅措施反復降低政策公信力,將加速全球去美元化趨勢。
來源:香港經濟導報
作者:本刊首席記者 陳佩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