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之前,請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全球生育率持續走低正演變為人類存續危機,聯合國數據顯示,到2100年,意大利、日本等19國人口或銳減 20%-50%,日本人口總量或從1.25億降至不足5000萬。
信息來源光明網
疫情后全球出生人口已連續四年下滑,預計2084年將迎來人口負增長拐點。
而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戈爾丁指出,工業化進程中男性角色轉型滯后,職場壓力與家庭責任的矛盾是生育下降的主要原因。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戈爾丁
那么這一個觀點能否為破解人口困局提供思路?她又為何這樣認為呢?
戈爾丁提出觀點
幾十年來,人們總把生育率下降歸咎于女性,說她們學歷太高、事業心太強、不甘心做家庭主婦,好像只要女性退回家庭,人口問題就能解決。
信息來源界面新聞
但戈爾丁的研究指出了另一個關鍵,問題可能不在于女性走得太快,而在于男性有沒有跟上步伐。
現實里,女性早就從廚房走進了職場,可很多男性并沒有真正回歸家庭,參與到育兒中,這種角色轉變的脫節,讓家庭結構失去了平衡。
圖片來源網絡
女性既要應對職場的壓力,又要承擔繁重的家務,在這樣的雙重擠壓下,選擇少生或者不生,就成了她們現實中保護自己的辦法。
女性進入職場后,在工作上投入的時間和精力不斷增加,這使得她們在家庭事務上能分配的時間相應減少。
圖片來源網絡
而男性如果依舊像過去那樣,把重心都放在工作上,對家庭事務參與不足,家庭的重擔就大多落在了女性身上。
日復一日面對職場和家庭的雙重壓力,女性會感到身心俱疲,當生育孩子意味著要承擔更多的責任和壓力時,她們自然會對生育變得謹慎,甚至選擇不生育。
圖片來源牛蛙兩個
這種情況并非女性不愿意生育,而是在現實條件下做出的無奈選擇。
戈爾丁論點的數據支撐
戈爾丁的論點不是感性的牢騷,而是有數據支撐的,她分析了世界各國的家庭數據,發現了一個能衡量生育率的指標,就是男女在家務上付出的時間差。
戈爾丁
在瑞典和丹麥,男性平均比女性少做不到一小時的家務,這兩個國家的生育率能維持在1.7,在發達國家里算是比較高的。
而在意大利和韓國,情況就不同,意大利女性每天要比男性多做近三個小時的家務,韓國的這一差距也有 2.8 小時。
圖片來源網絡
對應的,這兩個國家的生育率都很低,韓國的生育率只有0.78是世界最低的,從這些數據能看出一個規律。
伴侶在家務上做得越少,國家的出生率就越低,兩者的變化趨勢基本一致,差距越大,人們生育的意愿就越低。
上世紀70年代歐美“女權解放”后
歷史也能證明這一觀點,上世紀70年代歐美“女權解放”后,生育率出現下滑,日韓經濟快速發展時,也出現了“嬰兒荒”。
這些情況背后的原因是一樣的,就是社會要求女性承擔更多角色,卻沒有減輕她們原本的負擔。
戈爾丁
比如,在“女權解放”后,女性開始更多地參與職場,但家庭中原本由她們承擔的家務等責任并沒有減少,男性也沒有更多地參與進來。
日韓經濟騰飛時,女性同樣面臨著職場和家庭的雙重壓力,在這種情況下,生育自然就成了很多人不愿意考慮的事情。
男性未必不懂
其實男性未必天生就懶惰,也不是不關心家庭,很多男性在觀念上是認同要和女性平等分擔家庭責任的,甚至愿意多做些家務。
圖片來源網絡
但問題在于存在一種無形的“同輩壓力”,他們會想,身邊的男性朋友都沒怎么參與育兒,自己要是天天準時回家做飯、帶孩子,會不會顯得和別人不一樣,不合群。
這種大家都沉默的現象很矛盾,每個人都覺得現在的情況不合理,可因為沒看到別人做出改變,自己也不敢第一個站出來改變。
圖片來源網絡
這種社會上長期形成的習慣,成了家庭進行變革時最大的心理障礙,在這種環境下,政府的現金補貼能起到的作用很有限。
現在房價高、有通貨膨脹,教育方面競爭又激烈,這些補貼只能暫時減輕一些經濟上的壓力,卻改變不了家庭責任分配失衡這種結構性的問題。
圖片來源網絡
當這些根本問題得不到解決,很多人就會選擇不結婚或者不生孩子,以此來表達自己的態度,畢竟,在家庭責任分擔不均的情況下,結婚和生育意味著女性要承擔過多的壓力。
而男性也可能因為社會慣性無法真正參與到家庭事務中,這樣的狀態讓很多人對婚姻和生育望而卻步,久而久之,選擇不婚或丁克的人就越來越多了。
中國國情的不同
戈爾丁的研究沒有涉及中國的樣本,所以她的理論在中國是否適用還不好說。
圖片來源網絡
和日韓等國家相比,中國男性參與家務的比例確實要高一些,“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模式也在慢慢改變,但這并不表示相關問題已經解決了。
關鍵在于家庭責任的分配能不能跟上女性職業發展的需求,形成一種動態的平衡,就算中國的丈夫分擔了洗碗、拖地這類基礎家務。
圖片來源網絡
可在育兒過程中的一些隱性勞動,像給孩子做學習規劃、培養興趣愛好、進行情緒管理、和學校老師溝通等,還是主要由母親來承擔。
而且當孩子生病的時候,社會上一般默認是母親請假去照顧。這些深層次的不平等,一直在消耗著女性的精力,也限制了她們的發展空間。
圖片來源網絡
戈爾丁的理論雖然不能直接用到中國的情況上,但也讓我們看到了類似的結構性問題,至于那種 “限制女性教育就能提高生育率”的說法,顯然是一種倒退的思維。
這種想法試圖通過壓制女性來解決社會問題,本身就是違背文明發展的。
圖片來源網絡
要知道,女性的教育水平提升是社會進步的體現,限制女性教育不僅不公平,也不利于社會的整體發展,更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生育率的問題。
結語
全球生育率走低是不容忽視的問題,戈爾丁的研究指出,男性角色轉型滯后、家庭責任分擔失衡是重要原因,這一觀點有數據和歷史佐證。
圖片來源網絡
對中國而言,雖情況有別,但家庭責任分配的結構性問題同樣存在,解決生育率問題,不能靠壓制女性,而應推動男女更平等地分擔家庭與職場責任,如此才能為破解人口困局提供可行思路,這需要社會觀念和實際行動共同改變。
參考資料
中國社會科學網——解析各國生育率變化模式的異同
鳳凰周刊——諾獎得主稱男性不做家務會降低生育率
界面新聞——諾獎得主戈爾丁最新發現:美化父親角色或是鼓勵生育的最佳政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