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行小提示
當前我省已進入汛期,各地強降雨、臺風、高溫等不良天氣頻發,旅游安全風險增大。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廳提醒廣大游客提升安全意識,平安健康出游。
請游客提前了解天氣和道路交通情況、旅游景區開放情況和門票預約措施,合理規劃旅游線路和時間。駕乘機動車出游時,全程系好安全帶。不前往沒有正式開發開放、缺乏安全保障的區域旅游。
近日
福建省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代表性傳承人名單公布
其代表性項目囊括
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
傳統戲劇、曲藝、傳統美術等
共計184人入選
上一期
我們一起感受了部分傳統美術的魅力
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
“傳統技藝”專題
感受福建文化的魅力
感受傳承人的精神
從業45年,師從莊任、高章煥、林朝熾等。在傳承福州茉莉花茶技藝基礎上積極創新,他通過精準控制養花、通花堆溫及起花、轉窨含水率,顯著提升鮮靈度;首創“冷窨”“連窨”技術,深受市場好評,主導研發“夢蝴蝶”“千承茉莉”等經典產品,屢獲國際金獎。主持制定《茉莉花茶加工技術規范》《茉莉花茶》等國家標準,牽頭成立省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培養高級技師團隊,推動技藝薪火相傳。
圖源:福建非物質文化遺產
從業47年,16歲隨父林知時學藝。創立“鼎壽”品牌,創新“茶坯增濕除異窨花法”,攻克茶坯苦澀異味難題,其茉莉花茶以“清香甘甜無異味”著稱,連續十年斬獲福州茉莉花茶茶王賽“茶王”“金獎”。年均培訓從業人員超二百人,帶徒林谷信等7人,帶動農戶增收。多次赴國際展會推廣茉莉花茶文化,出版《林氏家族制茶工藝》手冊,為福州茉莉花茶窨制技藝傳承與創新作出積極貢獻。
圖源:《福建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藝是用特種工藝造型茶或經過精制后的綠茶茶坯與福州盛產的優質茉莉鮮花窨制花茶的傳統工藝。其分布于福建省福州市,已有近千年歷史。2014年,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藝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圖源:遇見福州
福州茉莉花茶窨制過程主要是鮮花吐香和茶坯吸香的過程。采摘下來的新鮮茉莉花朵,在酶、溫度、水分、氧氣等作用下,繼續成熟并發生生物化學變化,不斷分解出芬香物質,這就是鮮花的吐香。茶坯吸香是在物理吸附作用下,茶坯吸收茉莉花釋放出來的香味。
從業25年,師從父親洪汝寧。他恪守祖訓,恢復古法茶品“青岐巖蓮香”,創新九道制茶工藝,堅持自然農法,打造健康生態茶。其作品屢獲“金獎茶王”等榮譽,并入選《福州茶志》等文獻。長期致力于兩岸文化交流,連續舉辦“兩岸茶幫拜媽祖”“學子敬狀元”等品牌活動,促進青年文化認同。帶徒洪卉等5人,積極保護茶莊遺址、制茶工具等實物資料,推動茶文化的傳承和創新發展。
圖源:臺江史志
1865年,年僅6歲的洪家茶創始人洪天賞,隨大伯到福州生活。洪天賞有強烈的愛國愛鄉情懷。1904年,日俄戰爭期間,目睹侵略者暴行,他義憤填膺,在洪家茶的木制漆藝茶盒寫上“協心同力,爭回旅大”8個大字。由于洪家在大連、營口、青島等地都設有分號,他以茶為武器,在銷售過程中,呼吁同胞們爭回旅順和大連。
圖源:福州晚報
洪家茶不僅享有“刀牌煙仔洪字茶”盛譽,還屢獲大獎,為國爭光。1929年,在杭州西湖博覽會上,福勝春“珠蓮心茶”榮獲特等獎。1933年,在芝加哥世博會上,福勝春“洪字茶”獲得銀牌獎章。1935年,在臺灣舉辦的臺博會上,福勝春名優茶榮獲一等獎。1936年,在廈門同商公會舉辦的國貨精品展上,福勝春“洪字茶”榮獲特等獎。
從業45年,師從父親陳依海。在堅守傳統工藝精髓的同時,推動技藝標準化、產業化和品牌化發展。有力地促進了肉燕制作技藝的傳承、創新與發展。制定福建省首個肉燕行業標準,發明“即食龍須燕絲”獲國家專利。主導申報“福州肉燕制作”成為省級專項職業能力考核項目,培養陳超、許由樞等5名傳承人。堅守“三斤瘦肉一錘成皮”傳統工藝,推動依海肉燕獲評“中華老字號”。常年參與非遺展演、兩岸民俗活動。
圖源:《福建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肉燕是福州地方風味小吃,又稱“扁肉燕”“太平燕”,是福州人逢年過節、婚喪嫁娶、民間家宴等必備佳肴,同利肉燕店由陳官燃于清光緒二年創辦,現已歷經四代經營。2007年,福州同利肉燕制作技藝被列入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圖源:《福建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肉燕因形似飛燕而得名,同樣是外皮中包肉餡,但肉燕不同于餛飩或餃子,餛飩或餃子是面包肉,而肉燕是“肉包肉”,取豬腿瘦肉槌成肉泥,摻上薯粉,碾成紙片般的薄片,便是燕皮。燕皮包上鮮肉餡即為肉燕,配以高湯煮熟,美味可口。對于福州人而言,肉燕承載著福州人的記憶,有著割舍不斷的情緣。
從業45年,師從父親林正凱。系統學習“青鰻取脊、古法搖泥”等核心工藝,將現代生產理念和傳統工藝相結合,創10℃低溫控溫技法,打造出“晶瑩剔透、魚香撲鼻”的元寶形魚燕。積極推廣非遺,在三坊七巷開設體驗店年均接待游客超百萬,通過抖音等新媒體平臺獲得百萬播放量。連續多年參加“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中國品牌日等大型展演活動,帶徒林道通、林書羽等人。
圖源:福州晚報
古蒸魚燕是林道球的先祖林宗發于1681年開創的。當時,他在連江從事魚販生意,有魚賣不完就倒掉,浪費極大。于是,他想到了一個好辦法:以魚為皮,以肉為餡,加工魚產品。林家人將這種產品取名為古蒸魚燕,至林道球已經傳承了九代。
圖源:福州晚報
古蒸魚燕的主要食材取自生活在連家船民海釣的青鰻魚,只留中間背脊部位魚肉。魚肉剁碎,放入古法器具內,加入適量的食鹽,反復攪拌,成為細膩均勻的魚漿,再加入山林園地生產的番薯淀粉,手工推揉,搓成長條形,按比例切成段。最后,用搟面棍將其搟成適當大小的魚燕皮,包入精心選材制成的內餡。
從業26年,10歲隨父林鏗榮學習祖傳“三紅六透三蒸”古法。2015年培育出“莊臣1號酵母”,實現酒精度21度直接發酵。帶領團隊創新研發伏特加、威士忌等地瓜燒衍生產品90余種,獲布魯塞爾等國際三大烈酒賽事金獎,產品出口四十余國。擔任福建農林大學教授,帶徒16人(含2名國家一級釀酒師),帶動六千余農戶增收。建立兩千平方米的非遺體驗基地,年均舉辦5場以上技藝傳承培訓。
圖源:連江微新聞
下濂村位于官坂鎮北側,村后及附近的紅土坡地特別適合地瓜生長,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充沛、陽光充足,使所產的紅皮紅心地瓜的甜度、香味及淀粉含量成了最佳地瓜燒釀造的原材料要素。
圖源:連江微新聞
林灼華是連江下濂地瓜燒釀造工藝第八代傳承人。1799年,他的七世祖父就開始經營家釀地瓜燒的生意。經過長年摸索,林灼華的太祖父林燈金研制了地瓜燒“三紅、六透、三蒸”的完整釀造工藝。之后,林家不僅將生意做到了福建沿海,還遠銷南洋一帶,時稱“連江佬地瓜燒”。就此,海外思鄉游子的濃濃鄉愁便融化于杯杯清冽的連江地瓜燒之中。
圖源:福建非物質文化遺產
從業34年,師從父親陳雙全。完整掌握“精選土筍-碾壓去雜-旺火煮沸-慢火成膠-冰鎮定型”等傳統工藝,創新研發土筍凍新品及伴手禮。其制作的土筍凍獲“龍海金牌伴手禮”“漳州金牌小吃”等榮譽。帶徒陳錦輝、林惠丹等5人。常年參加漳州美食節、非遺展示等活動推廣技藝,組織技術交流,保障原料品質,帶動村民增收。
圖源:閩南日報
夏日炎炎,熾熱的陽光毫不留情地炙烤著大地。當人們走在漳州市龍海區的街頭,撲面而來的暑氣讓人燥熱難耐,恨不得立刻尋一處清涼之地消暑。此時,一份晶瑩剔透的土筍凍,便是當地人消暑的絕佳選擇。
圖源:閩南日報
在制作工藝上,陳永良在遵循傳統工藝的同時,不斷優化每一個環節。他通過調整煮制的時間和火候,使得土筍凍的口感更加脆嫩爽滑;在冰鎮定型時,他也會根據不同的季節和溫度,靈活調整時間和方式,確保土筍凍的品質始終如一。
圖源:福建非物質文化遺產
從業43年,師從祖父蔡大泉、父親蔡朝良。在傳承中創新發展,將傳統單一紅豆原料改良為“五豆黃金配比”,使豆簽口感更爽滑、營養更均衡。建立傳習所,帶徒蔡巧玲等5人。積極推動“非遺+旅游”融合發展,通過參加海峽兩岸文博會、錄制《漳州文旅》專題片等方式擴大影響力,使枋洋豆簽成為長泰區特色美食名片。2023年其技藝被收錄于《尋味-漳州“非遺”美食精選》一書,團隊年接待中國臺灣等地研學愛好者超百人次。
圖源:新長泰微新聞
枋洋豆簽始創于清朝,至今有數百年歷史。它又稱豆掛面,清涼爽口,營養豐富,解暑祛熱,是一道夏日解暑不可或缺的綠色食品。枋洋豆簽優選當地自產的綠豆、大豆、豌豆等豆類純手工加工而成,于2010年被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圖源:新長泰微新聞
枋洋豆簽制作技藝是以大豆為原料,經選豆、脫皮、磨粉、和團、壓片、切絲、烘烤等工序制作而成,是一種呈類似面條狀的食物。數百年來,在漳州市長泰區枋洋民間作坊流傳、傳承,成為當地用于招待貴賓的傳統特色美食。
圖源:周先麗
從業45年,師從父親方維則。創新研發“微轉調”精制工藝,通過三階段炭焙技術,使云霄黃觀音兼具閩南烏龍的花香與閩北烏龍的醇厚,其作品多次獲得國際茶王賽金獎。2023年主持制定《云霄黃觀音》團體標準,在《食品科學》等核心期刊發表論文5篇。創辦德音茶莊,建立技能大師工作室,帶徒周思強等6人。聯合福建農林大學開展茶樹種質研究,發現高甲基化EGCG等特異成分的野生茶樹。常年赴武夷山、壽寧等地開展技術指導,推動“閩南烏山茶”等區域品牌建設。
圖源:云霄融媒
烏龍茶,亦稱青茶,屬半發酵茶,是中國幾大茶類中獨具鮮明特色的茶葉品類。
圖源:云霄融媒
云霄烏龍茶工藝不僅綜合傳承了閩南、閩北兩地烏龍茶的制作技藝,更凝聚了云霄多代茶人的實踐經驗總結。其傳統的制作技藝,分初制與精制,初制工藝流程有采青、涼青、曬青、做青、殺青、揉捻、烘干;精制工藝則是毛茶經過揀梗揀片、篩末、整形、走水烘干、密封靜置、復焙、裝箱靜置、再復焙形成精制茶的流程。
假如你來到福建
會驚奇地發現
這里的光從不曾熄滅
只是換了種方式在煙火里生長
傳說中的非遺并不遙遠
就在日常里跳動著
它們不是世界文化遺產里的冰冷坐標
而是“活著”的“東方精神”
后面,我們將會繼續與各位一起
感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匠心”
品味福建非遺蘊含的歷史和文化傳承
福建省旅游發展集團
fjlygroup
暢游八閩平臺
cybmflxx
廈門文旅
漳州文旅
綠都三明
大武夷文旅
tmp_1258234832
平潭文旅
pingtandao61
四時福建
ssfj2023
轉載請標注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