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走進扎囊縣虱雕工藝農民專業合作社。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白瑪占堆正俯身于一方木料前,屏息凝神。刻刀在他手中仿佛有了生命,在方寸之間靈巧游走,所過之處,花鳥的羽翼紋理纖毫畢現,栩栩如生。
“虱雕之魂,在于毫厘之間的極致精細。” 白瑪占堆輕撫著一件剛完成的作品,眼中閃爍著自豪。這門擁有300多年歷史的藝術瑰寶,凝結著代代匠人的心血與智慧。2013年,它被列入第四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21年,更成功躋身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中華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這不僅是技藝本身的榮光,更是自治區成立60年來,特別是新時代以來持續強化非遺保護、推動文化繁榮的生動注腳。
在虱雕手工藝園,記者得以全程見證一件虱雕藝術品的誕生。從最初的精心設計繪畫,到耗時經年、考驗心力的精雕細琢,再到最后賦予生命的點睛上漆,每一步都凝聚著匠人的專注與汗水。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白瑪占堆分享了自己從懵懂學徒到技藝大師的艱辛歷程——從日復一日的枯燥學藝到技藝的精益求精,從勇敢創辦工坊到為虱雕成功“申遺”奔走呼號。“一刀一刻皆歲月,沒有這份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的韌勁,就磨不出真正的虱雕。”他樸實的話語,道出了虱雕技藝的精髓。
自治區成立60年,特別是新時代非遺保護政策的春風,為這門古老技藝注入了澎湃生機。白瑪占堆勇立潮頭,成為這場復興的“關鍵推手”。他廣開山門,積極收徒,將技藝傾囊相授;帶著刻刀走進校園,在孩子們心中播撒熱愛傳統文化的種子。更令人矚目的是創作理念的突破——他大膽創新,將刻刀轉向反映時代新貌、描繪現代生活的動人場景,并著力開發兼具藝術審美與實用價值的文創產品、家具裝飾。“核心在于讓年輕人真切感受到,虱雕不僅美得震撼,更有實實在在的用處;學了這門手藝,能謀生、能致富!”白瑪占堆的信念清晰而堅定。在他的引領下,虱雕正從昔日的“廟堂之高”,飛入尋常百姓家,其承載的工匠精神也煥發出嶄新的時代光彩。
虱雕技藝的復興與新生,探索出一條“企業+學校+基地”深度融合的創新路徑。扎囊縣虱雕工藝農民專業合作社、扎技唐卡專業合作社與扎囊縣職教中心緊密攜手,在“校企互助、互推、互利多贏”的原則下,構建起技藝傳承、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的良性生態。這種深度的校企合作,不僅為合作社輸送了“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人才,顯著提升了企業管理水平和員工整體素養,更完善了職業教育的實踐教學鏈條,為山南市其他特色專業的發展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成功范例。
如今,扎囊虱雕已蛻變為山南文化產業版圖上一顆耀眼的明珠。它不僅是凝聚時光與匠心的無價藝術瑰寶,更在新時代被賦予了激活鄉村經濟、帶動群眾穩定就業、助力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金鑰匙”功能。這門以耐心打磨時光、用匠心雕刻時代的古老技藝,在雪域高原煥發出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機,生動譜寫著“砥礪奮進60載”文化傳承與鄉村振興相互賦能、相互成就的壯麗新篇章!
來源:微山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