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真的立體生動!”
“居然是面做的!太壯觀了!”
在第三十一屆蘭洽會的非遺文創館,一組精美的面塑作品呈現在展館正中間,引得過往參觀者紛紛贊嘆。
“這是我第一次帶著這組大型面塑作品參加蘭洽會,這組作品的創作歷時1年時間,相比于傳統面塑,它更加講究人物比例和神態的表現,既保留了敦煌壁畫的精致多彩,也融入了現代審美的時尚感。”作者楊凱告訴記者。
“現在很多年輕人和小朋友都很樂意親手嘗試制作面塑,作為平涼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面塑的代表性傳承人,我也期待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更多人了解并喜歡平涼面塑這項傳統技藝。”楊凱說。
在面塑展臺的后方,一顆約1.7米寬的巨大藍色“獅子頭”陳列在展柜中,格外引人注目。這正是蘭州市博物館的明星IP——“蘭小五”。“‘蘭小五’的原型是蘭州市博物館大門上面的門獸——傳說中龍之九子中的第五子狻猊,距今已有270多年的歷史。”蘭州市博物館數字文創研發中心主任劉芳彤向參觀者介紹。
第三十一屆蘭洽會非遺文創館。
“我想買一個‘蘭小五’香包掛在包上。”蘭州市民張女士說。展柜上,各式各樣精致小巧的文創產品吸引眾多消費者駐足選購,幾十種文創產品讓人目不暇接。
在工作人員的指導下,記者用手機掃描了文創產品上的二維碼,隨后,一只憨態可掬的“蘭小五”在手機屏幕里轉了起來,并開始講述文物背后的故事……“通過AR實物識別技術,掃碼就能了解文物歷史,還能和IP形象互動合影,我們給‘老獅子’裝上‘新科技’,想讓它從博物館走進千家萬戶。”劉芳彤說。
幾步外的臨洮洮香展臺,一陣陣清幽藥香吸引著每一位過客。“這是祖傳的方子,但配方更加年輕化,加了玫瑰提香,味道既典雅又清新。”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洮香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李啟華手持一盤玫瑰線香告訴記者。除了傳統的線香之外,展臺上還有香包、香珠手串等由“香”衍生出的文創產品。
李啟華介紹,為了解決傳統洮香制作效率低、品質難保障的問題,幾十年前,他就開始不斷改進制香技藝,先后研發出了上百種符合現代人生活需求的香品。
“現在,機械代替了磨制、壓香、搟香等重勞力環節,不僅效率高而且制作流程更加簡單規范,周邊村民經過培訓很快就可以上崗。”作為洮河香業有限公司負責人,李啟華說,目前公司帶動500余人直接或間接從事香品生產工作,制香產業年銷售額超過1000萬元,所產香品暢銷國內20多個省份,并遠銷馬來西亞、印度等國。
臨夏磚雕、蘭州刻葫蘆、慶陽香包……在第三十一屆蘭洽會非遺文創館,22個文創市集展位展出了7大類3000余件文創產品,全省各類非遺技藝和文創產品集中亮相登場,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在這里產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為這場盛會增添了濃厚的文化氣息。
文/圖: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李文慧
特別聲明:
1.微游甘肅內容文章旨在宣傳甘肅文化旅游,只用于分享,不做任何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2.由于條件所限,在轉載之前無法與所有權利人聯系授權,可能出現部分原創圖片或文字未署名,請聯系添加。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處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