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電車,實話實說,我以前是真不感興趣,甚至可以說是“敬謝不敏”。
因為一直覺得:它的安靜是假的,智能是雞肋的,充電還很麻煩….
甚至在心里還偷偷下過結論:這玩意就是政策扶持的產物,不成熟的玩具罷了。
直到有一天,我“被迫”開了上了電車。
這不用不知道,用了一段時間,心里只冒出一個念頭:完了……這玩意兒,居然有點上頭?
倒不是說它沒有缺點,而是它的優勢,在實際體驗中,真的愛不釋手。
為什么這么說呢?相對于油車來說,電車到底有什么好處?
今天,就和大家聊聊這件事——因為很多細節,其實很多人都搞錯了!
談到這個問題,也許很多人會覺得:
不就是使用成本低一點、加速快一點嗎?
拋開這些不談,電車還能有啥優勢?
說實話,我以前也這么想,甚至覺得那些吹電車的人就是在“自我安慰”。
可真正用了一段時間之后才發現:
電車的“好”啊,并不是集中在某一個大優點上——
而是它在很多看似不起眼的小地方,全都變得更順、更省、更貼心了。
就像你第一次用智能手機、第一次用無線耳機,可能不驚艷。
但回頭再用舊的,就總覺得哪哪別扭。
說白了,它改變的,不是某個功能,而是你習慣了之后,再也不想回去的“生活方式”。
具體有哪些地方不一樣?下面我就按我自己的真實體驗,跟你一條條說清楚。
首先,就是——開車這件事,真的變輕松了。
簡單來說就是,以前開油車,習慣性地總要去“配合車”開:
起步怕頓挫、加速得踩深、堵車走走停停還得控制剎車點,開得久了,人是真的累。
但電車就不一樣了。
一踩就走、一松就停,沒了換擋的頓挫,加上“動能回收”的配合,真的有種人車合一的感覺。
怎么去形容呢?
這就好比你以前,每天穿得是一雙硬邦邦的皮鞋,走起路來還得時刻注意節奏;
而現在突然換了一雙貼腳的運動鞋,輕便、順暢、怎么走都不累。
電車開起來就是這種感覺:不需要你“揣摩”,也不用刻意“適應”。
它的反應是直接的、線性的,你想走它就走,想停就穩穩停下——
整個過程,幾乎沒有多余的“溝通成本”。
如果再算上車上的那些“傳感器”,更是讓犯錯的概率大大地降低了。
因為變道有提醒、前方有風險它先響,甚至突遇意外,它還會幫你自動閃避。
說白了,你沒看到的,它能看到;你反應慢半拍,它能幫你頂上。
不是說百分百可靠,但那種“有人在你身邊幫盯著”的感覺,真的能讓人放松不少。
其次,就是——它真的更安靜,也更“穩”。
可能不用之前,往往會總覺得:
發動機聲才是“駕駛的靈魂”,沒有那點轟鳴,哪還像在開車?
但真用電車之后才發現,其實大多數人根本不需要這種聲音。
倒不是說 v8的那種感覺不好,而是你那種1.5t、2.0t 的車,根本算不上“發動機的靈魂”,其實就是噪音罷了。
也正因為如此,大多數人、包括我在內,換了電車都是舒適的。
因為沒有了“這種噪音”,路上聽聽音樂,真的能讓人從身體到情緒一起“降噪”。
此外,因為相對于油車的重心更低,自重更大,它也表現的更穩。
倒不是說油車就很飄,而是那種10多萬的油車,質感真的沒法和同級的電車比。
因為前者,但凡速度上來一些,就感覺有些晃,車身的聲音響會很嚴重;
但后者,你踩到80甚至100碼,往往都沒太大的感覺。
最后,就是充電遠比想象中輕松。
老實說,我以前最怕的就是充電問題。
怕“電車沒電了怎么辦”,怕“找不到充電樁,等了半天”之類的煩惱…
但真的用上電車之后,我才發現,問題并沒有那么復雜。
因為目前的充電樁已經很密集了,大多數情況下,方圓一公里內肯定就有“充電站”,很快就能充上電。
真遇到極端情況,公司寫字樓下面也肯定會有“充電樁”——你什么時候想補能,其實都很方便。
而且,今時不同往日了。
所能買到的電車,充電效率真的很高。
譬如我最近用的那臺:
快的時候20分鐘就充好電了,慢的時候,也不會超過40分鐘。
就這個效率,1周甚至2周充一次,真的不耽誤時間。
總的來看,說電車不好,其實往往是我們給自己設定的偏見。
你真要體驗一圈,租個車開一段時間,往往就會發現:
很多事情完全被妖魔化了,并不是大伙想象的那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