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過得真快,距離炎熱的三伏天越來越近了。到那時,天氣會變得高溫酷熱,雷雨天氣也會增多。
今年的三伏天有些特別,說是10年一遇也不為過,這是為什么呢?
三伏天并非天氣熱了就是,即便現在氣溫很高,也不一定是三伏天。“三伏天”由初伏、中伏和末伏組成,它的時間是從夏至開始,依照干支紀日的排列來確定的:第三個庚日為初伏(也叫“頭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又稱“二伏”),立秋后第一個庚日為末伏(又稱“三伏”)。
簡單來說,就是“夏至三庚數頭伏,夏至四庚數中伏,秋后一庚數末伏。”
當夏至與立秋之間有四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有五個庚日時,中伏為20天。初伏和末伏都是固定的10天。
三伏正好在小暑和大暑之間,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翻看最近20年的三伏天數據:2005-2007年、2010-2011年、2013年及2025年,共8年,因夏至到立秋之間只有4個庚日,中伏都是10天;2008-2009年、2012年、2014-2024年,共12年,由于夏至到立秋之間有5個庚日,中伏都是20天。今年的三伏天從7月20日開始到8月18日結束,共計30天,打破了2014-2024年連續10年40天的紀錄。
2025年哪天入伏?三伏天有幾天?
每年入伏的時間不固定,三伏天的時間由夏至節氣的時間和干支紀日的日期共同決定。我國歷法規定:夏至后的第3個庚日為入伏時間,夏至后的第4個庚日為入中伏時間,立秋后的第1個庚日為入末伏時間。
由于頭伏和末伏都是固定的10天,所以只要知道入伏的日期和入末伏的日期(頭伏與末伏之間為中伏),整個三伏天的時間就很清楚了。
要計算三伏天的日期,關鍵是弄懂“庚日”。
我國民間一直用干支紀日來記錄日子,由10個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12個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按照特定順序兩兩相配組成60個組合,稱為“六十甲子”或“六十花甲子”,每個組合代表一天,以60天為一個周期循環記錄日序。
如果今天是甲子日,明天就是乙丑日,后天是丙寅日,第60天為癸亥日,第61天又回到甲子日。“庚日”就是含有天干“庚”的日子,因為天干有10個,所以庚日每10天出現一次,在一個完整的干支紀日周期中,庚日共出現6次,分別為庚午日、庚辰日、庚寅日、庚子日、庚戌日、庚申日。
今年6月21日夏至,這天是“辛酉日”,夏至后的第一個庚日在6月10日,為“庚午日”,從6月10日往后推20天就是夏至后的第3個庚日。因此,今年夏至后的第3個庚日在7月20日,為“庚寅日”,7月20日也就是入伏時間。
再往后10天是夏至后的第4個庚日,今年夏至后的第4個庚日在7月30日,為“庚子日”,7月30日就是入中伏時間。
今年8月7日立秋,這天是“戊申日”,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在8月9日,為“庚戌日”,所以8月9日就是入末伏時間。
今年的三伏天時間表為:
7月20日至7月29日為頭伏,共10天;
7月30日至8月8日為中伏,共10天;
8月9日至8月18日為末伏,共10天。
今年7月20日入伏,8月19日出伏,總共有30天。在大家的印象中,三伏天一般是40天,確實從2015年至2024年已經連續10年都是40天的三伏天,2026年也是40天,所以說今年的三伏天10年一遇并不夸張。
今年的三伏天有4大特點,我們一起來了解下。
特點一:今年是“晚入伏”
今年三伏天最明顯的特點是入伏時間相對較晚,往年一般在7月中旬就入伏了,比如2024年7月15日入伏,2023年7月11日入伏,2022年7月16日入伏,2021年7月11日入伏,2020年7月16日入伏,今年入伏時間明顯偏晚。
入伏時間在夏至后的第3個庚日,所以夏至后的第1個庚日來得早,入伏時間就會比較早。大家不難發現,如果夏至當天恰逢“庚日”,那么當年就是最早入伏,即夏至后20天三伏天就到了。
一般來說,入伏時間早,三伏天就有40天;入伏時間晚,三伏天就只有30天,凡是7月16日之前入伏,三伏天都是40天。
老話說“早入伏涼颼颼,晚入伏熱死牛”,意味著今年的三伏天期間可能會比較炎熱。
特點二:今年是“母伏”
我國是農耕文明古國,按照老祖宗的說法,三伏天熱不熱可以根據入伏日期的單、雙數來判斷。民間有“公伏”與“母伏”的說法,如果入伏的農歷日期為單數,就是“公伏”;如果是雙數,就是“母伏”。
老話說“公伏兇,母伏爽”,這里的“兇”和“爽”指的是三伏天的炎熱程度。根據老祖宗的經驗,若當年是“公伏”,預示著三伏天會非常酷熱;若是“母伏”,則預示著入伏后陰雨天氣可能會較多,更顯悶熱。
今年7月20日入伏,對應農歷六月廿六,廿六是雙數,所以今年的三伏天為“母伏”。按照老祖宗的經驗,今年的三伏天期間陰雨連連的天氣可能會比較多。
特點三:今年是“秋包伏”
民間還有“秋包伏”和“伏包秋”的說法,區分方法很簡單: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是入末伏的時間,如果立秋當天恰逢庚日,就是“伏包秋”;如果末伏在立秋之后,就是“秋包伏”。
立秋當天恰逢庚日比較少見,所以大多數年份都是“秋包伏”。像今年8月7日立秋,8月9日才進末伏,顯然今年是“秋包伏”。
老話說“伏包秋,涼悠悠;秋包伏,熱得哭”,如果是“伏包秋”,意味著立秋后只剩下10天的三伏天,人們會感覺比較涼爽;如果是“秋包伏”,意味著立秋后還有十多天甚至十八九天的三伏天,人們會感覺較熱。
今年雖是“秋包伏”,但立秋后只有12天的三伏天,“包”的時間相對較短,這也意味著今年立秋不會過于炎熱,秋老虎天氣不會持續很長時間。
特點四:今年是“處暑出伏后”
每年三伏天大概在小暑與處暑之間,所以每年“出伏”的日期會在處暑節氣前后。今年8月19日出伏,處暑交節時間在8月23日,顯然今年是“處暑出伏后”。
老話說“處暑出伏前必定是荒年,處暑出伏后五谷皆豐收”,根據老祖宗的經驗,如果處暑交節時間在出伏前面,預示著年景相對較差,農作物容易減產;如果處暑交節時間在出伏后面,預示著年景較好,農作物容易大豐收。今年處暑在出伏后面,對農民來說是個好兆頭。
從科學角度看,處暑節氣時間在“出伏”后面,意味著炎熱天氣還會持續一段時間,這非常有利于糧食作物灌漿,能讓籽粒更加飽滿。
總之,今年三伏天的時間是7月20日至8月18日,馬上就要到了,大家一定要做好防暑準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