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7月11日電(記者 上官云)盛夏時節,濕熱難耐。想一想酷熱的“三伏天”,你是否已經準備好了防暑的小妙招?
細心的人可能早就發現,和前些年比起來,今年的三伏天在天數上有些不一樣,網上也流傳著一種說法,認為“今年三伏天10年難遇,只有30天”。
不過,中國農業博物館二級研究館員唐志強認為,這種說法略顯夸張,表述不太準確。從2015年到2024年,連續10年三伏天都是40天,之后2025年的三伏天變為30天,這是特例。從更寬廣的時間范疇來看,“30天的三伏天”沒有這么稀缺。
資料圖:時值三伏天,福州持續高溫炎熱,清涼的冰上運動受到許多家長和小朋友的歡迎。中新社記者 張斌 攝
三伏天怎么計算?
“伏天”的說法由來已久。“伏”有“伏藏”的意思,寓意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地下。
唐志強介紹,傳統的陰陽五行理論認為,秋季屬金,夏季屬火,火克金,因而在炎熱的夏季就會“伏藏”一段時間,這也就是平時所說的“三伏天”。
那么,三伏天是怎么計算的?唐志強介紹,“入伏”時間一般根據節氣和干支紀日日期相配合來推算,正所謂“夏至三庚入伏天”,入伏的日期要從"庚日"算起。
“十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天干地支兩兩相配,共計60天一循環。“庚”在天干中排第七,五行中屬金,古人便以庚日來計“伏”。
所以,唐志強說,從夏至開始,依照干支紀日的排列,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第四個庚日是中伏,立秋后第一個庚日為末伏。
以此類推,如果立秋日及其后兩天出現庚日,那么中伏就是10天,否則中伏就是20天。因此,有些年份伏天是30天,有些年份伏天就是40天。
30天的“三伏天”,罕見嗎?
如果說三伏天日期有一套固定的計算方法,那為什么會出現連續好幾年三伏天都是40天的情況呢?
資料圖:書法家為品嘗過烙餅攤雞蛋的居民撰寫“過三伏”的福字。中新社記者 崔楠 攝
唐志強介紹,夏至到立秋之間的這段時間大概是47天左右,因此夏至日的天干為辛、壬、癸時,立秋的天干是戊、己、庚,這些年份的三伏天是30天。
“比如夏至日前一天為庚日,然后到立秋日開始數末伏,那么就要在47天的時間里減掉三個庚日占據的天數,綜合計算,這一年的三伏天就是30天。”他說,對照計算,當夏至日的天干為“甲”日至“庚”日時,三伏天是40天。
唐志強表示,再加上“早夏至”和“早立秋”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這種時間上的錯位一點點疊加起來,就可能會出現連續多年三伏天都是40天的情況。
他翻閱資料后發現,從2015年起連續10年三伏天都是40天,2025年的三伏天是30天,這種情況確實比較特殊,在最近兩百年的時間內也只有這一次。
但就實際情況而言,30天的“三伏天”并不是很稀缺,更不至于總是“10年難遇”。唐志強大概計算了一下,在某個時間段內,“三伏天”是40天的概率是大概是76%左右。
資料圖:市民接受傳統“三伏灸”治療。 王東明 攝
“最近兩百年內,連續多年三伏天都是40天的情況也不多見,早前還有一次是連續8年三伏天都是40天,其他年份,兩種天數的三伏天基本都是穿插出現的。”他說。
總之,古人對“伏日”的設定很科學。唐志強認為,過去,人們試圖尋找炎熱天氣出現的一些規律,發現小暑大暑這段時間最是悶熱潮濕,便設計出了一套計算方法,將其標定。
“高溫、高濕、高熱”,這是三伏天的氣候特點。它的到來,也提醒人們要注意防汛,同時注重防暑降溫,適當吃一些發汗利水的食物,促進體內代謝有效運轉。
“直到今天,三伏天的設定對生產生活依然有很大的指導意義。”他說。(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