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部分內容源自溫州醫科大學校友會
她的一生
仿佛只在兩條路上行走
一條是“看病的路”
一條是“看書的路”
而在生命的終點
她選擇成為母校的一本“教科書”
——將遺體捐獻給溫州醫科大學
成為該校首位捐獻遺體的大體老師校友......
2025年6月30日,杭州市中醫院兒科主任醫師余峰因病在杭州悄然離世,在至親含淚的目送中,她按照生前遺愿,被低調、安靜地送回母校溫州醫科大學——那里是她醫學夢想的起點,亦是靈魂安放的棲息之所。正如她一生沉潛內斂的品格,最后的告別踐行著“不打擾”的哲學。
“兩條路”的并行人生:看書與看病
余峰生于1958年11月,1978年,她考入溫州醫科大學(原溫州醫學院)。本科畢業后,她在溫嶺新河人民醫院工作數年,在當地已小有名氣,但坐診時仍深感知識經驗不足,就毅然放棄安穩的醫院工作繼續求學深造,考回母校師從溫醫大兒科創始人、兒科系首任主任、著名兒科專家黃達樞教授攻讀研究生,1987年取得碩士學位后進入杭州市中醫院兒科工作。
“母親這輩子,不是在診室看病,就是在燈下看書。”女兒輕撫著母親留下的醫學筆記,筆記扉頁上,一行娟秀的小字清晰如新:“醫者之道,始于仁心,精于勤學”——這是余峰在自己的第一堂解剖課上記下的格言。
好學、好思是余峰保持了一生的習慣。成為兒科醫生后,她白天平均要接診逾百名患兒,深夜仍堅持研讀最新文獻,一邊持續不倦地汲取著前人的經典智慧,一邊也復盤審視自己經手的醫學案例,穩扎穩打地提升專業能力,書架上厚重的兒科學專著被她翻閱得卷了邊、泛了黃,也留下了不少寶貴的醫學日志。
“常常治愈,偶爾幫助,總是安慰”
余峰性格內斂,少有侃侃而談的時候,但面對病人,她總是眉目溫和、語調輕柔,甚至有許多巧妙的方法減輕孩子的就醫恐懼感,并耐心安撫焦慮的家長。
"她的門診總是患者爆滿,掛號幾乎每次都是馬上滿號。"杭州市中醫院兒科同事唐亞萍醫生回憶,"還常有掛不到號的患者候著要求加號,她都有求必應,說'能多治一個是一個'。"因此,不能及時下班成了余峰生活的常態,即便在休息日或夜間,她也時常回復病患的求助。
患者家屬王女士至今仍記得:"十年前我女兒高燒不退,是余醫生用中藥調理好的。每次復診,她都會從抽屜里拿出小糖果,輕聲細語地哄孩子配合檢查。后來我女兒每次路過醫院,都要說'去看看余奶奶'。"
患兒小林的媽媽在留言中寫道:"余醫生看病時總會蹲下來和孩子平視,用聽診器前會先在自己手心捂熱。三年前我兒子哮喘發作,是她連夜調整藥方,還特意打電話詢問病情變化。"
醫院兒科主任柴鳴雷表示:"余峰老師一直是科室臨床和科研能力最高的醫生,是最溫文爾雅、低調的前輩,是無數患兒眼中最溫柔的醫生奶奶,更是我們努力學習的榜樣。"
人生終章:以身為教,無聲課堂
幾年前,余峰被確診結直腸癌,但在術后,她自覺無礙便堅持重返診室,在她心中,患者的需要就是生命價值的體現。“碰到過好幾次病痛發作,她依然強忍不適堅持工作”,丈夫清晰地記得,“她認為工作是良藥,工作著是幸福的”。
在生命的尾聲,余峰囑托女兒盡快聯系母校,完成遺體捐贈,她說:“學醫時,是前輩捐獻的遺體教會我救人;現在我可以接過這輪接力棒了。”余峰校友以最徹底的方式完成了對醫學事業的最后告白——將自身化作母校的教科書。
沒有隆重的儀式,沒有媒體的聚焦,恰如余峰生前的行醫風格:靜默如苔,溫潤如玉。
她的故事,仍在延續
余峰的名字安靜地鐫刻在母校解剖樓和人體科學館的捐獻名錄中,而她的故事必將銘刻在更多地方:
在那些被她治愈的孩子長大后的溫暖記憶里
在醫學生初次執起手術刀時的敬畏心中
在溫州醫科大學"仁肅勤樸,求是奮發"的校訓精神深處,永恒回響。
正如她的恩師、著名兒科學家黃達樞教授所言:"良善的醫者讓我們看見,一位醫師如何用一生的靜默,詮釋最響亮的醫者誓言。"
感謝關注甌越時刻,每天都有精彩本地資訊
▊投訴報料微信:wenzhoushike
大家還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