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效應(yīng)”的形象說法是,“一只南美洲的蝴蝶扇動翅膀,可能最終導致美國得克薩斯州的一場龍卷風”。我們醞釀已久的舟山嵊泗馬鞍列島“寧波漁業(yè)史跡調(diào)查”,從起始就感受到了“蝴蝶效應(yīng)”的影響。這只蝶翼撲閃的蝴蝶,不是來自南美洲的亞馬遜森林,而是南中國海,就是今年6月生成的第一號臺風“蝴蝶”。
6月15日早上7點45分,在尖嘯的汽笛聲中,我們乘坐的“奇觀號”客輪,駛出舟山沈家門“半升洞”碼頭,向目的地嵊山島進發(fā)。此前,受臺風“蝴蝶”外圍影響,舟山海上航班已經(jīng)停航了兩天。從清晨開始斷斷續(xù)續(xù)的雨水,此時終于消停,但是天空仍舊烏云密布,海上風浪五級。
船艙廣播里一遍遍播報,“各位乘客,當?shù)貧庀蟛块T預報,明后兩天,受海上大風影響,從嵊山返回沈家門的航班停航。”船行不久,船艙里喧嘩的人聲不知不覺間消失了,寂靜中只聽到不時傳來海浪拍擊船舷的聲音。躺在僅容一身翻轉(zhuǎn)的臥鋪,我想,“蝴蝶”余威猶在,對付四小時的海上顛簸,或許靜臥是不致暈船的最好辦法。
上船的乘客 高子華攝
不盡海天不盡山
嵊山島是我國沿海最東部的人居島嶼。自宋元以降至明清,先后有神前山、陳錢山、盡山的古稱,與海疆、分界和航海節(jié)點關(guān)聯(lián)。特別是清代“盡山”一詞,定義“諸島于此盡”的地理概念,強化了其作為國土東極的象征。
一、敘事
船到碼頭,遠遠看見“嵊山·百年漁場”六個藍色大字,聳立岸礁之上。嵊山的千年漁火,一下子被濃縮在“漁場”二字里。
嵊山人對于當年“十萬漁民下嵊山”的驕傲,深藏在骨子里。當我見到嵊山商會會長毛存國后,這份感受更加強烈。毛存國年逾七十,船老大出身,渾身透著抲魚人的豪爽。走進他家住房改建的民宿“一葉舟”,迎面就看到墻上掛著十年前鎮(zhèn)里贈送的條幅,上書“干本份活 做正直人”,傳達著對這位老漁民的敬重。
坐定一番寒暄,毛存國快人快語,告訴我們:“當年我家祖先就是捕墨魚來到島上的?!甭犅勎覀兊诙煜胱セB、壁下、大盤、綠華諸島,尋訪清末民初寧波鄞縣漁民捕撈墨魚的歷史遺跡,他嘆道“去不了”,“明天海上有十級大風,所有船只停航”。海上“無風三尺浪”,“日節(jié)好挑,天氣難揀”。
一葉舟附近的熒光海 薛國拉攝
談及當年嵊山漁場的捕魚時光,毛存國兩眼放光,聲音陡地提高了幾度。他伸出手臂,邊用力比畫拉網(wǎng)姿勢邊說:“一網(wǎng)下去,滿滿的魚,邊上的人朝網(wǎng)上戳個口子,漏出的魚也撈不完?!薄拔页龊r,最多一次一對船捕上400擔大黃魚。那年大黃魚一毛五分二一斤,公社統(tǒng)購95%,自己留下5%。”
毛存國講述的這些生動活泛的捕魚往事,成就了嵊山島成為浙江東海漁區(qū)最重要的漁業(yè)島嶼?!叭f艘漁船匯嵊山,十萬漁民上戰(zhàn)場”,遼寧、河北、山東、江蘇、福建、浙江和上海、天津六省二市漁業(yè)指揮部,還有一年四季漁汛時節(jié)嵊山的人頭攢動、萬盞漁火。這些詞語,構(gòu)成了舟山漁場作為中國最大漁場的基本內(nèi)容,也串聯(lián)起中國漁業(yè)史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
用現(xiàn)在小紅書流行的說法,這是一次“圣地巡禮”。與我而言,更有著一份特殊情感。嵊山島是舟山群島的中心漁場,我的老家石浦是百年漁港。在“十萬漁民下嵊山”的70年代,漁汛時節(jié),石浦港也是帆船云集,國家還投資建起了“浙江、江蘇、福建和上海三省一市招待所”,安頓各地的漁業(yè)生產(chǎn)指揮部。得知我老家在石浦,毛存國目光銳利地掃我一眼,笑道:“捕魚時經(jīng)常去石浦拋錨避風。”
二、溯源
隨著中國經(jīng)濟重心的逐漸南移,特別是南宋建都臨安后,浙東海島世界更多出現(xiàn)在中原王朝的官方敘事中。宋元文獻《四明圖經(jīng)》《昌國州圖志》,把嵊山叫作“神前”。嵊山地處茫茫大東海,漁民對海洋的天然敬畏催生了神靈信仰?!吧袂啊辈粌H是“神秘海疆”的地理標識,體現(xiàn)朝廷對于邊疆的認知與管理,更包含了海神崇拜的獨特含義。
到了明嘉靖時期,時人觀念里處于“中國海山之盡處”的嵊山,近海捕撈已成規(guī)模。明代鄭若曾的《籌海圖編》,為后人留下了古代嵊山漁業(yè)捕撈的珍貴史料。鄭若曾“曾嘗親至海上而知之,——向來定海、奉象一帶,貧民以海為生,蕩小舟至陳錢、下巴山取殼肉、紫菜者,不啻萬計?!?/p>
文中“陳錢”,就是現(xiàn)在的嵊山,“下巴山”,亦稱下八山,明清時期為“陳錢(今嵊山)、李西(今枸杞)、洛華(今東、西綠華)、壁下、東庫、求芝(今求子山)、大盤”八島的統(tǒng)稱。這片海域島礁水色澄清、藻類茂盛,每年立夏到夏至,平時棲息在臺灣以東深水海域的烏賊,洄游至此索餌、產(chǎn)卵、棲息,嵊山漁場迎來烏賊的旺汛期。
嵊泗漁諺《嵊泗是個大漁場》,稱贊“嵊山枸杞統(tǒng)是烏賊廠”,還有漁歌寫到:“四月烏賊發(fā)近洋,火照烏賊到灘灣,滿灘烏賊滿曬場,家家疊滿螟蜅鲞。”清康熙“海禁”漸弛,每年初夏時節(jié)的墨漁汛,吸引了寧波鄞縣姜山、東錢湖和浙江沿海包括閩南漁民,穿江越海來到北洋下八山諸島和南洋廟子湖、東福山、青浜和黃興等島嶼,搭棚壘灶,捕魚、曬鲞、販運、燒飯,各色人等各就各位,漸漸扎根落戶、開枝散葉。
到了近代,嵊山漁場進入漁業(yè)捕撈的嶄新時期,其中張謇居功至偉。這位中國歷史上獨一無二的“狀元實業(yè)家”,目睹歐美等發(fā)達國家海上稱霸的現(xiàn)狀,疾呼:“漁界所至,海權(quán)所在?!?/p>
嵊山漁場 高子華攝于陳錢山路宣傳墻上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他派遣中國最早的西洋漁輪“福海”號赴嵊山外海探捕,發(fā)現(xiàn)嵊山漁場“天賦之源,無與倫比”,擁有一年四季大規(guī)模的漁汛——春季小黃魚、夏季大黃魚和墨魚、秋季鰳魚、貽貝和海蜒、冬季帶魚。與此同時,隨著輪船逐步替代原有的人力帆船,海洋漁業(yè)再添動力。
浙東海邊曾有習俗,就是每逢春節(jié)、中秋節(jié)和端午節(jié),女婿要拎著金燦燦的大黃魚和白閃閃的大鰳魚登門,孝敬老丈人和丈母娘。大黃魚寓意“黃金”,大鰳魚寓意“白銀”,蘊涵著漁民對于“金銀到家,財源廣進”的美好期盼。嵊山漁場,就是天賜的“金銀寶庫”。
三、探跡
尋訪東海區(qū)嵊山漁業(yè)無線通訊集中臺舊址,是我們此次嵊山行的重要內(nèi)容。在“十萬漁民下嵊山”的70年代,浙江等六省二市,包括寧波等地,在嵊山鎮(zhèn)上蓋起大樓,設(shè)立漁業(yè)指揮部,另外絕大多數(shù)縣市的漁業(yè)指揮部和派出人員,則租住在當?shù)貪O民家,最忙時門板當床板。為了解決各自為戰(zhàn)、相互干擾等問題,國家決定將各地為了指揮漁業(yè)生產(chǎn)架設(shè)的眾多通訊電臺集中起來,建設(shè)東海區(qū)嵊山漁業(yè)無線電集中臺,承擔海上生產(chǎn)指揮、緊急救援等任務(wù)。
一路陪同我們的當?shù)剜l(xiāng)賢鮑士軍,把我們帶到鰻嘴頭山下。山腰上,散布著幾幢方方正正的辦公樓,一到兩層不等,掩蓋在綠野叢中。寧波漁文化促進會副會長何其茂長期研究海洋漁業(yè),他告訴大家:當年國內(nèi)規(guī)模最大的漁業(yè)無線電集中臺,就坐落于此。隨著80年代漁場資源衰竭,計劃經(jīng)濟年代大規(guī)模的漁業(yè)捕撈模式不再。這些辦公場所人走樓空,終成歷史。
由于這些樓房長久無人問津,道路已被樹叢藤草遮蔽,無法通行??疾靾F隊的方增冰,年輕帥氣,是研究海洋魚類的博士,也是攝影達人,他利用無人機拍下照片。何會長將照片發(fā)給原浙江省水產(chǎn)局的老同事,確定了當年漁業(yè)指揮集中臺的具體位置。在這些建筑附近,一高一低有兩座黃色寺廟,士軍說,半山腰是“關(guān)圣廟”,海角處是“羊府宮”——供祭舟山沿海漁民信奉的羊府大帝。
從鰻嘴頭山東行,便到了嵊山島最東處——著名的景點“東崖絕壁”。路口標志牌用中英文標注:“中國最東部、環(huán)境最優(yōu)美的島嶼,也是太陽最早升起的地方”,“東崖絕壁, 東經(jīng)122°50′00′ ,北緯30°42′00′。中午交流時,毛存國脫口說出“東崖絕壁”和網(wǎng)紅島嶼東極島的東經(jīng)度數(shù),自信地說,中國最早看到第一縷陽光的人居島嶼,就是嵊山島。
東崖絕壁 潘旭光攝
“東海絕壁”壁立千仞,風光無限。一路攀行,我注意到景區(qū)細心地安排了安全員,目光始終不離游客。樓稼平是寧波研究地方文史的專家,與安全員攀談后得知,他姓張,快六十歲了,老家在寧波鄞縣姜山毛洋,上代人捕墨魚來到嵊山,就在島上落戶了。老張五六歲時回過姜山兩次,十多歲時一次,此后再也沒回過姜山。稼平頗有感慨,“這位老張,就是一位此地常見的墨魚移民”。
離開“東海絕壁”去往“后頭灣”路上,陽關(guān)燦爛的天空驟然間已經(jīng)烏云密布,臺風“蝴蝶”的長尾效應(yīng)蠻長。“后頭灣”因為捕撈墨魚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曾經(jīng)富極一時,號稱嵊山“小臺灣”。隨著漁業(yè)資源枯竭,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漁民們陸續(xù)遷出,直至2002年整村搬遷。這座無人村六百多幢廢棄房屋被綠植占領(lǐng),被譽為中國版的“綠野仙蹤”。
車到村口,狂風大作,已是“黑云壓城城欲摧”的景象。“后頭灣”和岙前海面島嶼,迅速被從山后鋪天蓋地擠壓下來的大片黑云籠罩,給人一種科幻大片末日來臨的驚悚感。我在大風中抓緊拍了幾張照片,匆匆躲進車里,和大家一起就近去善福禪寺躲雨。
后頭灣風雨欲來 高子華攝
寺中閑聊,監(jiān)院吉海法師得知我們此行來意,欣然邀請?zhí)柗Q“嵊山通”的鄭信根先生來廟交流。士軍頂著大風大雨開車接來鄭先生。老人今年82歲,精神矍鑠,在中央電視臺“遠方的家園”節(jié)目里當過嘉賓,介紹嵊山的前世今生。坐下一聊,說是上代人也是因為捕墨魚,從寧波來到嵊山。這么巧,又是一位墨魚移民。臨走時,老人特意寫下“觀海聽濤”四個大字,為嵊山的田野調(diào)查留下了難忘記憶。
晚飯后雨過天晴,海風習習。士軍陪我們穿行鎮(zhèn)上的大街小巷,因為正在東海休漁期,箱子岙里停滿了休整的漁船,陳錢山路、盡山廣場、當年的上海漁業(yè)指揮部大樓.....,看到這些地名和眼前景象,不時會有時空穿越、重疊的魔幻感和滄桑感。士軍說,在島上生活,面向大海,春暖花開,的確美好。但是,這些年漁場衰落了,沒有賺錢機會了,現(xiàn)在想想,十多年前到寧波闖蕩是對的。
士軍家門口的海岬名叫“鰻嘴頭”,岬角突出,就像鰻魚頭伸向大海。士軍離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在外,用“鰻嘴頭”注冊了自家海味的商標。船老大行海,就算走到天涯海角,也不會忘記啟航的港口。
四、尾聲
不盡海天不盡山。這是對嵊山百年漁場的回望,亦是對這座海疆東極寶島的期冀。諸島于此盡,山海自此生。恰似嵊山的千年漁火——一盞照亮歷史,一盞指向未來。
嵊山島全景 潘旭光攝
山海見奇觀
枸杞島和嵊山島隔海相望,一衣帶水,最近處不到800米,就像是相互守望的兄弟。2010年建成了“三礁江大橋”,兩個島嶼從此連為一體。晚上在嵊山島“一葉舟”民宿眺望,一橋飛架兩島,燈火璀璨,與天空燦爛星河交相輝映,引人浮想聯(lián)翩。
一橋飛架兩島 潘旭光攝
一、訪碑
枸杞島五里碑峰頂?shù)奶烊痪奘希A⒅魅f歷年間的摩崖石刻,鐫刻浙直總兵侯繼高來此督汛所書“山海奇觀”四個顏體大字?!袄帐蹄?、以志不朽”,這是古人的文化信仰。石碑位于東?!吧胶1M處”的孤島之上,是中國國土之東最著名的石碑,歷經(jīng)四百年歲月磨礪而風骨不蝕。枸杞島這塊石碑,本身就是“山海奇觀”,與東漢大敗匈奴勒石漠北燕然一樣,成為中國歷史上獨特的文化符號。
“山海奇觀”摩崖石刻 高子華攝
枸杞島訪碑行程一波三折。6月16日清晨,一路隨時查看地圖的樓稼平老師,在考察隊群里轉(zhuǎn)發(fā)了嵊泗當天的天氣預報和客運公司航班安排,海浪從前一天預報的10級降到3-4級,客船通行。嵊山商會毛存國會長群里說,風浪小了,早飯后動身去壁下、大盤、綠華和花鳥諸島。
船出箱子岙碼頭,前方橫踞海上的就是壁下島。嵊泗有首漁諺形象地寫到:“壁下野貓洞,烏賊夜夜攏?!碑斈隇踬\旺發(fā)景象可見一斑。這個島嶼,也是清末民初寧波鄞縣和溫州平陽等地漁民捕撈烏賊的重要場所。
船行不久得知,上午的風浪等級,休閑漁船不能出港。順潮使舵本是漁家本色。我們再次調(diào)整行程,回港直奔枸杞島,探訪念想已久的“山海奇觀”摩崖石刻。
枸杞島五里峰頂這塊巨石,東向浩渺大海,高9米、寬7.3米、厚2米。“山海奇觀”墨黑大字,每字高1.6米、寬1.3米,字大如斗,筆力千鈞。題跋紅字鐫刻:“大明萬歷庚寅春都督侯繼高統(tǒng)率臨觀把總陳九思聽用守備宋大斌遊哨把總詹斌陳夢斗等督汛于此?!薄吧胶F嬗^”以及題跋,頂天立地,撐滿整塊巨石,與天空、海洋和島嶼渾然一體,氣象雄偉。
侯繼高,字龍泉,祖籍江蘇盱眙,生于明嘉靖十二年(1533),長年戍邊浙東海疆。“大明萬歷庚寅春”,就是萬歷十八年春(1590)枸杞島勒石銘記的前一年,侯繼高率部挫敗倭寇于嵊山洋面花鳥、浪崗。此番督汛至此,登高眺望當年鏖戰(zhàn)的萬頃洋面,一定是百般感慨涌上心頭。
“督汛”,在明代是指武將巡視所轄邊地防務(wù),宣示王朝權(quán)威。明中期隨著衛(wèi)所制衰落、鎮(zhèn)戍制強化,“汛地”成為海疆駐防的軍事單位。北自薊遼、南到兩廣的漫長海域,每年“春以舟師出海,分路防倭,迄秋乃還”,“三、四、五月為大汛,九、十月為小汛”,按期出海巡防。侯繼高“督汛”嵊泗海域,是在例行巡查沿海島嶼公務(wù)。
有明一代,“武將好文”“文人尚武”。在侯繼高之前,同在浙江抗倭的名將戚繼光、俞大猷,除了軍功,多有詩文傳世。戚繼光《登盤山絕頂》:“霜角一聲草木哀,云頭對起石門開。朔風邊酒不成醉,落葉歸鴉無數(shù)來?!北皇廊俗u為“見英雄本色,文士所不能道”。俞大猷《舟師》描繪海戰(zhàn)場面:“獵獵海風吹戰(zhàn)旗,火光搖海戰(zhàn)歌齊”,開創(chuàng)邊塞詩新風。
侯繼高身為武將,亦工于詩書,著有《游補陀洛迦山記》《補陀山志》《全浙兵制考》和《日本風土記》等。普陀山“海天佛國”“磐陀石”等摩崖石刻,就是他的題字。“海天佛國”從此成為普陀山的最佳標識。
二、尋貝
站在峰頂“山海奇觀”石刻前四顧,碧空萬里,海疆無邊。枸杞島東西縱橫,岙口一個連著一個,岙灣漁船片片,浮筏點點,一派耕海牧田的動人畫面。這就是枸杞聞名遐邇的“海上牧場”,國內(nèi)最大的貽貝養(yǎng)殖基地。
貽貝,亦稱淡菜,又叫海紅、紅蛤、殼菜,別名東海夫人。嵊泗流傳著“貽貝和島猴”的傳說。早時候,島上猴子在島礁覓食,有只猴子挖食貽貝,被其鮮美驚艷,引發(fā)猴群效仿。島民發(fā)現(xiàn)此中奧妙,開始采集野生貽貝,開啟了人貝互動歷史。
貽貝 方增冰攝
這個故事,不禁讓人想起中國古代猿猴與酒的起源傳說。據(jù)說猿猴將采集的野果藏于樹洞,果實自然發(fā)酵的美妙液體,就是最早的“天祿”——猿酒。人類先民由此啟發(fā),開始了造酒歷史。這兩個傳說意趣橫生,卻又不離其宗,就是無論是在陸地還是海上,猴子的身影,永遠閃現(xiàn)在人類文明之初。
《長安的荔枝》是最近當紅的古裝傳奇劇,重現(xiàn)了唐玄宗寵愛楊貴妃,“一騎紅塵妃子笑”的歷史典故。在唐代,不僅有“長安的荔枝”,還有“長安的貽貝”。此番故事的主角,是唐代文壇著名的CP“元白”——元稹和白居易。
唐長慶三年,時任浙東觀察使的元稹,向唐穆宗進呈《浙東論罷進海味狀》。元稹盛贊穆宗皇帝罷進荔枝已為美談,再述從明州“每年進淡菜一石五斗”等,“遠物勞人”,懇請再罷歲貢。穆宗準許元稹請求,“起今已后,并宜停進”。白居易在為元稹撰寫的墓志銘中,記載浙東百姓得知此事,“道路歌舞之”。
從峰頂下山,毛存國會長把我們帶到了“干斜岙灣”貽貝養(yǎng)殖基地。目前在國內(nèi)廣泛運用的浮吊養(yǎng)殖技術(shù),就誕生在枸杞島。1958年,枸杞鄉(xiāng)石浦村船老大徐金福,首次嘗試將野生貽貝苗人工移植到繩索上進行養(yǎng)殖,并獲得成功。徐金福因此獲得國家授予的“社會主義建設(shè)勞動積極分子”稱號,去了全國人民向往的首都北京。
上世紀80年代,隨著傳統(tǒng)漁業(yè)資源衰退,這項浮吊養(yǎng)殖技術(shù)為漁業(yè)轉(zhuǎn)型提供了新的就業(yè)機會。枸杞島礁石叢生,海水清澈,藻類豐富,為貽貝提供了豐厚餌料。貽貝養(yǎng)殖人放天養(yǎng),人工培育的貝苗固定位置后,養(yǎng)殖過程不投餌料、不施肥。這些貽貝吸收著大海精華,是真正的綠色食物。
枸杞島的枸杞養(yǎng)殖,還有地理位置上的天然優(yōu)勢。在干斜岙灣,毛存國和我們說:這里三面環(huán)山、岙口朝西,臺風來了形成天然屏障,可以減弱風浪沖擊,保護貽貝安全。
干斜岙灣貽貝養(yǎng)殖基地 潘旭光攝
毛存國說起一個漁諺:“東風海底掏,南風起煩躁,西風講和好,北風引熱躁?!彼忉尩溃簴|風浪大,會掀起各種海洋生物;南風起霧,海上行船不能著急;西風最友好,海上少有大浪;洋面刮起北風,千萬要小心,因為大風來了。在海邊,抲魚人不僅要會“看風扯帆”,還要懂“避風養(yǎng)貝”。
三、說古
海島邊遠之地,多有神奇瑰麗傳說。“沉東京,漲崇明”的故事,雜糅上古陸沉傳說、南宋歷史興亡和中國東部沿海各地海疆獨特的風土人情和島嶼地理于一體,撲朔迷離,語焉不詳,衍生出不同說法,廣為流傳。
為什么大宋朝的都城“東京”汴梁,會有沉沒東海的傳說?為什么這些故事流傳地,都說“東京”就沉陷在當?shù)貚u嶼之間的洋面?為什么在我的家鄉(xiāng)石浦和周圍沿海一帶,都把浮出海面之地,指向遠方的“崇明”?這是故事讓我一直好奇的地方。
這次船行馬鞍列島,我們先后登上嵊山、枸杞、壁下、綠華和花鳥五個離島。古時候,這片島海之地,既是邊遠的“山海盡頭”,也是浙蘇分界之處。清中期因江浙分汛,嵊山和附近諸島,曾有劃歸崇明管轄的歷史。這么說來,我們一路行經(jīng)之處,也是“沉東京,漲崇明”傳說的發(fā)生地。
嵊泗博物館副館長周苗,致力于當?shù)睾Q笪幕芯?。他認為嵊泗海島歷史,很多“以神話和傳說形式流傳”?!氨热缥覀兠耖g傳說的‘塌東京,漲崇明’,很多人都認為嵊泗就是因為塌東京而形成的島嶼。其實,‘塌東京,漲崇明’這句話很多地方都有,它是指杭州灣北岸在海水沖刷下不斷塌陷,原本屬于陸地的灘滸山、大小金山在宋代沒入海中,變成了島嶼,而此時長江口的崇明島逐漸形成,這句民間俗語就是形容這種滄海桑田的變化?!?/p>
云龍入海 高子華攝
頗為有趣的是,“沉東京,漲崇明”雖然是個傳說故事,卻吸引了國內(nèi)歷史地理學、民俗學和地質(zhì)學諸多領(lǐng)域的學者目光,其中以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最為著名。他從海岸變遷角度,將“東京”指向古代大金山北麓梁代設(shè)立的前京縣。
研究民俗學的學者施愛東,將“沉東京”故事的流傳地標注在地圖上,發(fā)現(xiàn)這是一條南宋王朝在元軍追擊下的流亡路線。南宋退遷杭州,但官方和民間都用“行在”等詞指稱杭州。終宋一代,無論北宋還是南宋,“東京”汴梁一直被視作唯一都城,政治象征?!俺翓|京”,實則為宋朝覆亡的歷史隱喻。
得知我要前往馬鞍列島,我在石浦老家的朋友俞勇輝告訴我:“1992年我跟父親出海捕魚,漁船經(jīng)常??酷由?、枸杞。”清中期“海禁”開禁以后,每年漁汛時節(jié),嵊山漁場以及舟山漁場其他大小漁場,浙江東南沿海以及蘇閩等省舟帆云集。
漁汛,是海洋漁業(yè)捕撈的重要時期,但是,其意義不僅于此,它也是信息交流、文化交融和信仰傳播的天然熔爐。或許,正是因為古崇明獨特的地理屬性,使得“漲崇明”的說法,伴隨著漁民年復一年的漁汛往返,漸漸成為這片海域的共同記憶?!俺翓|京,漲崇明”的傳說背后,隱含著島海之間歷史嬗變與文化融合的斑駁痕跡,成為理解東海漁民精神世界的一把鑰匙。
四、尾聲
花鳥島是我們這次馬鞍列島離島之行的最后一站?;B島島的形態(tài)好、海水好、人文好,島上有座建于1870年清同治年間的花鳥山燈塔,被譽為“遠東第一燈塔”。近些年,海島漁村整體改造,在輪船上遠遠望去,在深深淺淺藍色和青綠色相間的大海中央,島上希臘圣托里尼藍白相間風格的房屋層層疊疊,島嶼與海結(jié)為一體,自成風景。
雖然我是第一次到花鳥島,行走島上,卻有似曾相識的親切。兩年前,我在浙江磐安孔氏家廟所在地櫸溪村舉辦的國內(nèi)“在地刊物展”上,注意到了《島嶼》。這份舟山的在地刊物,倡導以多元視角打開“島嶼,以及與它有關(guān)的一切”,頗有一股迎風疾行的銳氣。加了雜志公眾號后,不時便會看見花鳥這座離島的進取與蛻變。
花鳥島五指山頂,坐落著“羽翼禮堂”“致愛書房”和全國第一家海島戶外婚姻登記基地。邊上面向東方的小廟,是島上最古老的“天后宮”,廟中左邊木柱寫著:“順風天意涉川利”,右柱寫著:“濟險神功護國靈”,媽祖娘娘護佑著一方海域的平平安安。
通往北岙碼頭的路上,正在建造一座迎客門,造型是張開美麗雙翼的蝴蝶。破繭成蝶,華麗轉(zhuǎn)身。這是花鳥島的真實寫照,也是東海之中“島島相連”的眾多離島的美好未來。
蝴蝶門 高子華攝
嵊山海角 方增冰攝(00:17)
來源:高子華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