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3年山東大旱,沒吃沒喝的眼瞅著就要被餓死,沒想到地主牟墨林打開自家糧倉做生意,不過糧食只換不借不賣,得知消息后農民們不淡定了。
一時間,人群中爆發了強烈的抗議聲,到了什么時候對于農民來說“地就是天”,也是他們安身立命的根本,但是如果性命都不保,那他們要這地有何用呢?
“我賣,我們一家人馬上就要餓死了,連樹皮都沒得啃,還要這地有何用?”
一人扯著干澀的嗓子喊道,接下來便是接連不斷的叫賣聲,大家紛紛報著自己有多少地,這樣的場面,讓站在門后的牟墨林嘴角勾了起來。
想當初他提出用地契換糧的時候,族中還有人反對,認為這樣會換來農民們的唾棄,但他太清楚對于這些走投無路的農民來說最需要的是什么了。
門外依舊亂哄哄的一片,有人握著拳頭想著自己家那片三畝良田怎么都狠不下心,但有人卻已經急匆匆的回家去拿地契了。
牟墨林定下的規矩沒人能破,因為他正是這牟家的第十四代家主,在這棲霞地界上,他們家的傳奇可謂是久久飄蕩,
那時候,山東的這場大旱兇猛無比,百姓苦的臉上溝壑縱生,周圍的草根樹皮甚至是石頭都被拿來充饑,到處都是苦巴巴的皮包骨。
而在這場大旱初見端倪的時候,牟墨林就已經徹夜在賬房中盤算著賣糧囤糧之事了,誰承想,這次還真被他猜中了,其實細說起來他也不是猜的,而是以多年來經商布局的毒辣眼光分析到的。
于是,他命人兵分多路,前往東北那疙瘩去收糧,一路上,他們的糧隊也遇上了很多艱難險阻,關卡就別說了,關鍵是土匪不好糊弄,不過牟墨林早就想到了這些可能性,派出去的人都是多年以來的老掌柜,圓滑又精明,大場面也見得多,其他人也都被他提前支付了大量的薪水,甘愿為他賣命。
所以,他派出去的糧隊有折損卻還是比計劃中情況樂觀的不少,至少這些折損他都能在農民的身上討回來。
如他預想的那樣,旱災如期而至,農民雖有怨氣,但最終還是妥協于他,畢竟在當時的情況看來,有糧才有話語權。
而牟墨林從來不做虧本買賣,失去民心對他來說也是虧本的買賣,所以他收夠了地契,下一步的行動便是收攏人心,這一招手段可謂是極其高明,幾年之后,不僅百姓都稱他為“活菩薩”,就連附近的土匪都不敢輕易來犯。
有了土地他們自然要招募長工來種菜種糧,這個工作大家都是擠破腦袋想干的,因為他不想什么“周扒皮”“南霸天”一樣剝削勞動人民,而是免費給他們提供食宿,這是不分年景好壞的員工固定福利。
并且還有給他們定額糧,工錢也是從不拖延,在這些長工中總會選出一些能力輩出的人來擔任工頭,工頭的福利待遇更好,這樣一來,在長工中間就形成了一種隱形的競爭機制,大家都會付出全力來干活,更別說當他們的長工也是需要條件的了。
他們給的多,還能讓長工發揮最大的價值,有了這么大的家財自然要守好了,他沒有雇傭專門的打手,而是讓乞丐來干這樣的活。
乞丐吃緊苦頭,遇到大發善心的地主自然愿意為其效力,平日里沒有住的地方,干脆就睡在莊園周圍,一旦有土匪的動靜他們首當其沖就沖出來拼命,這陣仗土匪都不敢往前半步。
他們對待做的好的佃戶和乞丐也有更多的獎勵,將這些人治的服服帖帖,最終得利的還是他們自己。
當然他們畢竟是地主,也會通過各種“刀不見血”的方式壓榨佃戶,只是,他們的手段高明讓人挑不出錯處,還傻呵呵的以為他們已經“夠好了”。
靠著這些手段,莊園長盛不衰,都說“君子之世,三世而衰”而牟家卻實實在在富了十世,這個大家族竟然能經得起子孫后代三百多年的“折騰”,這簡直是一個奇跡,如今很多商業大佬遇到他恐怕都要甘拜下風吧?
信息來源:百度百科:牟墨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