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解,怎么和解呢?個人覺得,中國已經不需要跟印度和解了。以往的事實證明,印度對中國沒有好意,每到關鍵時候印度必然反華,以此討好敵視中國的國家。印度沒有信義,說一套做一套,不值得信任,也不應該信任。
印度這個號稱“世界第三大稀土儲量國”的國家,2023年稀土產量居然連1噸都不到,反而要從中國進口85%的稀土磁體,相當于每年從中國“進貨”460噸,夠裝滿23輛卡車。
滑稽的是,印度汽車制造商一邊給特斯拉供貨,一邊得眼巴巴等著中國的稀土磁鐵,要是哪天中國“斷供”,他們連螺絲釘都擰不出來。
但沒想到的是,印度的“變臉”速度比寶萊塢歌舞劇還快。2020年加勒萬河谷沖突后,印度一口氣禁用了200多個中國APP,把小米、vivo的賬戶都給凍結了,結果自己國內的打車軟件Ola因為沒了中國技術支持,直接變成“蝸牛打車”,用戶投訴量暴增300%。
說到印度的“稀土自力更生”計劃,也是讓人哭笑不得。這個國家明明有690萬噸稀土儲量,卻因為環保審批、技術落后等問題,折騰了五年連個像樣的加工廠都沒建起來。
2025年啟動的“國家關鍵礦產使命”計劃,號稱要投資136億元人民幣,結果半年過去了,連個礦渣都沒挖出來。
不僅如此,印度居然想通過回收電子垃圾來解決稀土短缺,結果回收率連30%都不到,而中國企業的提取率穩定在92%以上——這哪是“自力更生”,分明是“異想天開”。
印度的“反華表演”早就成了國際笑話。2020年邊境沖突后,印度宣布要在2025年前實現稀土自給自足,結果到了2025年7月,國內稀土加工能力還不到中國的1%,反而有21家企業偷偷摸摸申請中國的稀土磁鐵許可。
可中國早就看透了印度的“小把戲”。在稀土這個“命門”上,中國掌握著全球92%的精煉產能,印度就算把本土計劃吹得天花亂墜,也得老老實實排隊等中國的“許可證”。
而中國早就開始“去印度化”,和緬甸、越南合作開發稀土礦,還把精煉產能轉移到非洲,根本不稀罕印度那點市場。
就像中國稀土企業北方稀土,2025年市值超過1000億人民幣,根本不差印度那點訂單。
總而言之,印度的“反復橫跳”坑的還是自己。2025年印度電動汽車銷量目標是190萬輛,結果因為稀土短缺,實際銷量還不到目標的一半,塔塔汽車的生產線差點因為缺磁鐵停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