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全球,要說在“贏學”方面的造詣,印度如果是第二,沒有哪個國家敢說自己的是第一,就算特朗普也要退避三舍。
1962年,我軍在對印反擊戰中取得了輝煌的勝利。可就算被打得差點放棄首都,印度到現在卻始終是死鴨子嘴硬,拒不承認戰敗。
在印度國內,不僅官方這么宣傳,印度民間的很多博主也仍然在夸夸其談,說是因為我軍偷襲,印軍才惜敗,如果真刀真槍干一場,那印軍必勝。寶萊塢更是“順應民意”,拍出了很多“抗中神劇”。
雖然印度的這種“謎之操作”讓自己成為了全世界吃瓜群眾的笑料,但在這背后卻隱藏著巨大的威脅。
為何?
因為客觀來講,印度并不是普通的小國,其國力和軍力并不差,而且還是擁核國家。一旦其政府腦子短路,或者是被民族主義所裹挾,對我國發動新一輪的戰爭并不是不可能。
不過,印度也不是沒有明白人。2022年,印度著名的軍事專家~普拉溫·索尼就曾提出警告:一旦中印開戰,印度在10天內必敗!
那么,以目前的形勢來看,這位專家的警告到底有沒有道理?印度真會如此不堪一擊嗎?
贏學
其實,印度在剛建國的時候,完全具備成為世界牌桌上“半個玩家”的潛質。
作為英國曾經的殖民地,印度在政治體制,也就是所謂的“民主”方面,與西方有著天然的繼承性和共鳴,所以,意識形態并不是印度融入西方的障礙。
同時,在冷戰初期,作為南亞大國,印度在地緣政治方面又有很強的籌碼,可以與美國和蘇聯進行討價還價,以換取最大的戰略利益。
而且,不得不承認,作為開國總理,尼赫魯的國際視野和大局觀沒有太大的問題,他很清楚印度的戰略價值,所以,并沒有倒向東、西任何一個陣營,反而高舉“不結盟”的大旗,幾乎成為世界南方國家的領袖。
說實話,我國在建國初期都沒有印度如此優渥的先天條件,在很多國際問題上,也要有賴于印度,才能與美國和西方進行溝通。
怎么看,印度手里都是一把好牌。
然而,印度卻有一個致命的問題,而且,自己始終無法看清。
是什么呢?
那就是自己真正的實力。
其實,在朝鮮戰爭期間,這個問題就已經顯露了出來。
最開始時,梅農作為尼赫魯的特別代表,一直以調停者自居,想以自己大國的身份擺平朝鮮戰爭。但是,這把美國給惹毛了。最后,印度被美國嚇得,居然也派出了具備戰斗力的傘兵醫療隊,協助美軍在朝鮮的行動。
只不過,朝鮮戰爭的主角是中、美,印度的這次猥瑣操作被兩大主角的光芒給掩蓋住了。
戰后,尼赫魯為了統一散裝的印度,便拿出了雙刃劍~民族主義。而在從葡萄牙人手里兵不血刃地收回果阿之后,這種民族主義抵達了狂熱的頂峰。尼赫魯不得不順應民意,再尋找下一個“軟柿子”來鞏固自己的位置。
遺憾的是,他選錯了對象。
在尼赫魯的盤算中,我國在經歷過朝鮮戰爭之后,正在集中精力搞國內建設;在國際關系上,印度又是我國為數不多的朋友。所以,我國不會輕易與印度為敵。更重要的是,他認為我國不會為了喜馬拉雅山那一邊的不毛之地而大動干戈。
印度民間也盲目地認為我軍不堪一擊,1個印度兵完全能抵得上6名解放軍。在此之前,這個比例是1比10。但因為朝鮮戰爭,印度媒體進行了重新評估,才把比例降到了1比6。
結果,印度上下通通想錯了。
在印軍被我軍擊垮之后,印度上下陣腳大亂。首都德里亂成一片,老百姓紛紛出逃。雖然我國通過外交渠道通知了印度撤兵的消息,但印度外交官居然忘了匯報,以至于尼赫魯最后是從報紙上得知我國已經停戰。
隨后,更奇葩的操作來了。印度政府先封鎖了印軍戰敗的消息,然后又大肆鼓吹我國是懾于印度的強大實力才停戰。正是從這次戰敗開始,印度“贏學”登堂入室。
不過,“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在對印反擊戰期間,被打怕的印度政府找美國求援,找蘇聯求援,甚至連以色列都找了。
這下,“不結盟”的大旗算是倒了。西方和南方國家徹底看清了印度的外強中干。從那以后,印度算是再也沒法上牌桌了。但在另一面,印度的這番操作卻鞏固了我國在牌桌上的地位。
當然,印度官方雖然一直搞愚民政策,自己對慘敗還是挺清醒的,從那以后,印度便開始大力推進國防現代化。
那么,這大工程的效果如何呢?
軍事大國
在1962年的大敗之后,印度猥瑣發育了30多年。
在這30多年里,印度“痛定思痛”,開始玩命發展軍事力量。當然,最主要的模式就是“買買買”。
在中蘇分裂之后,蘇聯為了圍堵我國,開始大力扶植印度。印軍的武器裝備開始向蘇式靠攏。并且,在蘇聯的幫助下,印度也初步建成了自己的國防工業。不過,這些軍工企業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是以維修蘇制兵器為主。
對此,一直以大國自居的印度并不甘心,在有了一定國防工業基礎后,便開始了武器自研的工作。其中,最著名的項目莫過于“阿瓊”主戰坦克、“光輝”輕型戰斗機和“烈火”遠程導彈。
這三個項目都是始于1980到1990年代期間,都是“國寶”級的項目,寄托了印度“全村的希望”。
結果怎么著?
“阿瓊”在折騰了40多年后,總算搓出來了,性能怎么樣,先放一邊,給印度陸軍最大的“驚喜”卻是工程師們在設計時,居然忽略了鐵路運輸的問題,以至于“阿瓊”的寬度太寬,沒法用鐵路運輸!放眼全世界,印度這操作可謂是獨一份。
“光輝”戰斗機呢,利用美國的發動機和西方的電子設備,好歹是能四平八穩地飛起來。
可問題是,該機的總體性能只能達到世界4代戰機的初級水平,無論是雷達、航程、還是武器系統都達不到印度空軍的要求,所以,直到目前,空軍還在和政府扯皮,希望少裝備點這款四不像的戰斗機。
“烈火”導彈倒是也能飛,但目前該級別的國際主流導彈都是采用安全性更高、反應速度更快的固體發動機。而“烈火”還是在使用老式的液體發動機。關于精度嘛….剛剛發生的印巴沖突證明這是個很“抽象”的問題。
另外,印度海軍的最新航母不但在試航時一直“磕頭”,甲板竟然是如鏡面一般光滑。縱觀全球航母,甲板的噴涂都必須是顆粒感極強的粗糙效果,才能有足夠的阻力幫助戰斗機降落和停放。這只能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印度軍工連基礎材料的問題都沒解決。
更奇葩的是,印軍準備讓航母裝備法國“陣風”,可拍板之后發現,航母的升降機尺寸裝不下“陣風”。這個問題到現在也沒解決。
其他的軍工項目 ,如蘇聯時期授權制造的米格21系列戰斗機和俄羅斯授權制造的SU30戰斗機,在印度人手里也是問題不斷,墜毀算是正常事故,其他五花八門的奇葩事故更是數不勝數。
這些問題對于一心想當大國的印度簡直是無法忍受,怎么辦?
還能怎么辦?除了捏著鼻子湊合用,就只能繼續“買買買”了。于是乎,印軍的武器裝備成了妥妥的“萬國博覽會”。這看起來是印度左右逢源,朋友遍天下,可實際上,各種制式和標準的武器對于一支軍隊的后勤來講簡直是災難級的,在戰時,更是沒法對戰損進行及時補充。更要命的是,很多武器還水土不服。
例如:印軍在與我軍進行對峙的地區主要是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但印軍依仗的王牌~T90S的設計使用海拔只有3000米。超過這個海拔,T90S的故障率將飆升,發動機的功率也跟不上。
然而,武器方面的諸多問題還不是最要印軍命的問題。
那么,印軍的真正軟肋是什么嗎?
思想落后嘍
自詡為天朝上國的清軍雖然人多勢眾,為啥打不過漂洋過海殺來的一小撮英軍?
核心問題就是軍事思想的落后,所以才出現了騎兵再英勇,也會被英軍的火炮和快槍成片屠殺的慘狀。
現在的印度其實和晚清差不多,也是自詡為“天朝上國”,也是自認天下無敵,但對國際軍事思想的最新發展卻是沒啥研究。
其實,這么說,也是委屈印度了。
最起碼,在武器全球購這方面,印度比晚清強。
可再先進的武器還是那個老問題,各種制式、標準不能無縫銜接,這就讓印軍的體系化建設根本無從談起。印軍看似強大,可各種武器都是各自為戰,根本形成不了“1+1>2”的效果。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在剛剛結束的這次印巴沖突中,印空軍和陸軍才遭到了慘敗。而當巴空軍突入克什米爾印控區對關鍵目標進行導彈空襲時,印軍連反擊的能力,或者說是勇氣都沒有了。
別忘了,巴基斯坦軍隊的作戰體系可只是我軍的“簡配版”。
我軍在近幾十年的現代化建設中,始終是以美軍為靶子,目標就是要以優勝優,戰勝美軍。美軍在進行評估之后,已經認為在西太地區與我軍開戰并沒有必勝的把握,甚至會有慘敗的風險。那么,印軍憑什么說自己有能力戰勝我軍?
空軍方面,就不用說了。事實證明,印軍的驕傲~“陣風”在殲10C+PL15+ZDK03組成的體系面前是不堪一擊。如果我軍出動更先進的殲20、殲16及空警500,那印空軍升空的戰機只有被團滅的結局。可以說,在一天之內,戰區上空,甚至是印控區的制空權就將被我空軍完全控制。
在取得制空權之后,我軍的戰機、導彈、火箭炮和火炮組成的遠程火力將在天、空、地一體的偵查、監視、指揮、控制體系的引導下,以“非接觸”方式摧毀印軍的各種地面目標。
說實話,10天太長了,最長1周,甚至更短,印軍就會被打服。
海軍呢,在我軍艦載機和琳瑯滿目的反艦導彈面前,印軍戰艦基本就是靶子,沒什么好討論的。
對了,印度不是有核武器嗎?
這個就要“呵呵”了,在我軍強大的監控體系下,“烈火”導彈可千萬別被發現,否則,在它還加注燃料的時候,就應該被摧毀了。
萬一有漏網之魚能發射出去,怎么辦?
據公開報道,我國測試從未失敗過的大氣層外中段反導系統可就是部署在西部。所以,我軍的反導堅盾不是印度人想刺破,就能刺破的。
綜上所述,普拉溫·索尼對印度政府提出的警告是十分客觀的。希望印度政府能正視自己,不要沒事找事。
否則,你敢開第一槍,那你就只能被打成篩子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