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的印巴空戰,印度政府在國內宣傳中始終以“勝利者”自居,甚至發動十天的全國慶祝活動。但是,紙是包不住火的。最近,有關真相從海外渠道不斷的流回印度,引發印度不少民眾情緒破防。
印度駐印尼武官希夫·庫馬爾在雅加達防務研討會上,用一份意外曝光的PPT首次承認:印度損失了6架先進戰機和兩套S-400防空系統,包括3架單價2.4億美元的法制陣風戰機。庫馬爾披露的PPT顯示,5月7日夜間至8日凌晨的關鍵交戰中,印軍的損失包括:3架陣風、1架蘇-30MKI、1架米格-29以及2套S-400防空系統。衛星圖像拍到了印軍基地內S-400系統被摧毀的殘骸。庫馬爾承認,慘敗根源在于體系性缺陷。首先是數據鏈割裂,陣風使用法國標準數據鏈,米格-29用俄制系統,預警機依賴以色列技術,三者無法互聯互通,導致印軍依賴語音通訊傳遞情報。其次是電子戰完全失效,一架陣風剛起飛即與指揮系統失聯,飛行員絕望呼叫時被巴軍鎖定擊落,印度國產無人機甚至使用民用通信模塊,遭干擾后瞬間癱瘓。第三是預警能力差,法國達索公司模擬證實,巴軍ZDK-03預警機與殲-10CE的數據協同速度,是印軍系統的2.7倍,目標處理效率形成碾壓優勢。
面對這些鐵證,前印度空軍軍官阿拉瓦特辯解說,因為政治上的限制,印度空軍沒有預先執行“對敵防空壓制作戰”任務,導致印軍“綁住雙手作戰”。這聽起來和1962年沖突中,印度把失敗歸咎于尼赫魯不肯出動空軍,如出一轍。這個說法無法自圓其說,壓制巴方防空系統與印空軍空戰損失沒有直接關聯,被擊落的印度戰機都是被超視距空戰擊落的,不是地面防空火力。巴方殲-10CE在ZDK-03預警機引導下,于160公里外發射PL-15E導彈實現100%命中率,而印軍“流星”導彈因雷達探測距離不足全程未發揮作用
印度議會國防委員會報告顯示,印軍明知各型裝備兼容性不足,卻未在戰前升級數據鏈或采購配套預警雷達。俄方曾建議印軍為S-400配備預警系統,但印方為省錢拒絕,導致S-400淪為“瞎子”,被誘餌戰術摧毀
“政治限制論”出現后,印度網民反應激烈,有人指責“如果陣風真的無敵,為何3架被擊落卻謊稱事故?”還有人嘲笑說,下次要不要甩鍋“因為太陽太刺眼才沒躲開導彈”。還有部分網民鼓吹“不能允許巴基斯坦擁有射程優勢,應研發射程300公里導彈壓制巴方”,卻無視印度根本沒有這個研發能力,更沒有能力破解陣風的源代碼。
更深層的矛盾在于,印度軍民對“體系作戰”的認知完全脫節,從軍方到民間,仍然迷信單機性能,而巴空軍已構建“預警機-數據鏈-導彈”三位一體空戰網絡,領先了印度一個時代。
當巴基斯坦與中國已啟動“雄鷹-2026”計劃,研發人工智能空戰決策系統時,印度網民還在爭吵“該買俄羅斯導彈還是法國航電”。印度議會緊急討論空軍現代化方案,卻仍在“國產化”與“緊急采購”間搖擺。技術可以購買,體系無法復制。印軍最大的潰敗不在天空,而在認知——當“萬國牌裝備”遇上“全體系協同”,再華麗的單機也只是一枚昂貴的靶標。
印度某軍事論壇置頂帖寫道:“我們沒輸給飛機,而是輸給了時間。”樓下回復獲贊數千:“不,我們輸給了不愿面對真相的自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