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5.7印巴空戰”中,殲-10C戰斗機使用霹靂-15中遠程空空導彈大開殺戒,擊落了印度空軍的6架戰機,尤其是擊落了印軍最先進的法制“陣風”戰斗機,而巴方則無一損失,0比6的空戰結果,讓印度顏面盡失。
為挽回面子,印度不但在國內大肆宣傳“勝利”,同時還派遣多個外交宣傳隊,赴數十個國家宣傳“印度贏得沖突的勝利”,“贏學”玩得相當溜。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印度對戰敗造成的傷痛可能已經麻木了,似乎忘了宣傳“勝利”的重要性,開始改為“賣慘”,博同情。
也難怪,失敗了就是失敗,再怎么狡辯也無法改變不堪的現實。因此,印度方面似乎改變宣傳策略,轉為將失敗的責任進行甩鍋。據央視新聞報道,印度陸軍副參謀長辛格日前在內部會議上說,在5月印巴沖突期間,中國把印巴當成“小白鼠”,將沖突現場作為實驗室來測試空軍作戰系統,并向巴基斯坦提供了一切可能的支持,這種支持不光在戰場上,也包括停戰會談期間。他表示,中國的行為給印度“造成了巨大的痛苦”。
按照辛格的說法就是,中國使用的是三十六計中的“借刀殺人”計,即通過巴基斯坦軍隊的軍事打擊讓印度承受“巨大痛苦”。而對于印方有關的說法,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做出回應稱,中國和巴基斯坦是傳統友好鄰邦,防務安全合作是兩國正常合作的一部分,不針對第三方。而對于印度和巴基斯坦的關系,中方也支持雙方通過對話協商妥善地處理分歧,共同維護地區的和平穩定。
實際上,身為印度陸軍副參謀長的辛格,在甩鍋中國之前,應該先做好功課再說話,否則會讓外界感到他很無知的。畢竟,誰都清楚,5月份印巴的那場沖突,并非巴基斯坦先動手侵犯印度,而是印度方面以印控克什米爾地區恐襲事件為巴軍方策劃為由,首先對巴方發動空中襲擊,最終反被打下6架戰機,成為這場沖突的失敗一方。顯然,巴基斯坦打的是自衛反擊戰。換句話說,“給印度造成巨大的痛苦”的,不是中國或者巴基斯坦,而是新德里決策者在自作自受。
如果印度不覬覦巴控克什米爾地區,如果莫迪政府摒棄對巴方的偏見,大家好好相處合作共贏,印度何至于要承受這樣“巨大的痛苦”呢?說白了就是,造成印巴邊境局勢高燒不退,以及南亞大陸局勢長期動蕩的主要誘因,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印度企圖“稱霸南亞”的野心。正因為這種霸權主義思維的存在,讓印度即便在與巴基斯坦的沖突中吃了敗仗,但改變不了他們尋求稱霸南亞的野心。
印度外長蘇杰生不久前在接受印媒采訪時,對印度的所有鄰國都發出了嚴肅的警告:每個印度的鄰國都應該積極與印方構建友好關系,這些國家必須意識到,與印度合作會有好處,不合作則將付出“代價”。他沒有具體說明“代價”是什么,但他同時卻承認,印度經常介入尼泊爾的內政,目的就是促進該國與印度關系的順利發展。
顯然,蘇杰生的這番言論還是印度“強鄰外交”的典型體現。他們總覺得自己能玩轉“胡蘿卜加大棒”那套,能夠迫使鄰國向其臣服,所以也毫不掩飾自身秉持的強權邏輯。只不過,印度當前的實力顯然難以支撐其霸權野心。因此,新德里一方面渴望成為“全球南方領袖”,但另一方面卻要依附美國所謂“印太戰略”來對抗中國,結果只能讓印度自身陷入幻覺的陷阱。
現在看來,巴基斯坦在5月份的那場空戰中,雖說沒能徹底打掉了印度稱霸南亞的幻想,但至少可以讓他們意識到,南亞地區不是印度的“內院”,很多事情并非他們能夠說了算的。而新德里若不想放棄其稱霸一方的幻想,繼續損害鄰國的利益,這種“巨大的痛苦”今后可能還將長期伴隨著印度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