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中國·國家地名信息庫,輸入“新華街”三個字,并在全國范圍內進行精準匹配,會得到562條數據,大多是街名,以及以街名命名的社區、地鐵站、學校等場所。
離金華人最近的新華街,是市區江北那條南北向的長街,寬直的馬路總是熱鬧且擁擠,街邊的法國梧桐高高挺立,四季各有一番美麗。擇一日來街上走走,樹葉灑下一片蔭涼,老街坊們在這兒過著平淡但充實的日子。
熱鬧:人氣十足的林蔭道
與金華市區其他在古籍上留名的街巷相比,新華街是一條年輕的路。
《金華城老街巷》記載,新華街南起中山路,北至人民東路。1960年,拓建中山路至人民東路之間以北路段,稱環城路,1965年改稱新華街,1995年再次改建,道路全長1782米,寬21.5米,總面積為2.33萬平方米。
2011年,新華街綠樹成蔭 洪兵/攝
居民王宗秀家住新華街與青春路交叉口附近,她撐著一把遮陽傘,帶記者在街上漫步。她說:“我出生于1957年,當時我家住在新華街上一棟兩層的房子中。出生第二年,我隨父親去新疆阿克蘇,上世紀80年代回金華,又因工作回到新華街,就住在老家的附近。俗話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在我身上,卻發生了30年過去又回到原地的巧事。”
王宗秀記得很清楚,從現在新華街469號的位置拐進去,直走,遇到的第一個小上坡處,曾有一口井。井水冬暖夏涼,附近的人都愛用,尤其受新華街上擺攤商戶們的喜歡。由于商戶的浣洗需求大,捶打衣服的聲音不斷,影響居民的生活,經反映后,這口井先是被蓋上水泥板,后被澆至地下。
住在附近的一名居民正巧出門,聽完王宗秀的話,她也肯定了井的位置,并笑瞇瞇地做出在井邊搓洗衣物的動作。
“以前新華街兩邊都是做生意的人,他們每天挑著東西來這擺攤。我媽媽見一名年邁的攤主辛苦,便讓他收攤后把貨品放到我們家,第二天再來拿。”王宗秀說,攤主們一天到晚擺攤,整條街都很熱鬧。
新華街以北地段的小商品市場,是一個頗具規模的馬路市場,于1985年從別處搬到這里經營。1994年,新華街市場依街而設攤位260個,主要經營小百貨。后因金華商城建成,為方便交通、美化市容,新華街市場遷入其中營業。
作為城區主干街道,新華街上還有不少金華首次出現的店面,受市民捧場,一些信息在《金華日報》留下痕跡:
1986年,金華市首家華僑商店在新華街開業,彩電、摩托、收錄機、電冰箱、自行車等商品琳瑯滿目,開業六天,營業額就達十二萬五千元,回收僑匯券一千六百多張。
1987年,金華市第一家供應鮮活魚的門市部在新華街開業,員工們早晨4時將鮮魚捕撈上岸,再用配有存放活魚裝置的汽車送到金華城里。
如今在新華街從北向南走,熱鬧程度不斷遞增,尤其是隔街相望的人民廣場與西市街商業步行街,是人們散步、逛街的好選擇。
清涼:游泳池里的過往回憶
烈日炙烤地面,樹上的蟬“吱吱吱”叫著,讓人忍不住想浸在水中,隔絕夏的燥熱。
1963年,新華街游泳池建成,這是金華市區第一個標準游泳池,也讓金華市民多了一處玩水消暑的地方。60多年過去,新華街游泳池已然成為一處承載著大眾記憶的城市地標。
2004年的新華街游泳池 徐軍/攝
穿過檢票口,游泳池上方藍白相間的遮陽布擋住烈日,一群穿著泳衣的孩子們在教練的指導下,沿著各自的泳道做練習。
“游泳池在每年7月1日開放,除了專業的培訓課程外,也對市民全天開放。現在在這里培訓的,主要是下半年要參加體育中考的學生。”工作人員錢寶長負責新華街游泳池的管理、招生等工作近20年,見證了其間這里的一系列變化,他如數家珍地說:“為了保障培訓安全,改造后全池水深保持在1米至1.1米;泳池邊最早連個乘涼的地方都沒有,一到中午,岸邊熱得像蒸籠,現在建了鋼結構立柱搭配彩鋼瓦,走在岸邊也能輕松遮住太陽;更衣室、儲物柜、淋浴間等設施也經過多次改造,越來越方便實用……”
提起新華街游泳池,年長些的市民會想到金華的游泳名將,錢寶長在接受采訪時就自豪地說,“婺江飛魚”蔡力曾在這訓練。
金華市游泳隊成立于上世紀70年代,起步階段條件很艱苦,將位于新華街的室外游泳池作為訓練場地。
2023年8月3日《金華日報》中,《游泳名將邵紅回鄉撫今追昔》一文提到,由于沒有恒溫的室內訓練場地,隊員們小半年沒法下水訓練,為了多訓練,游泳隊早春時節就來到新華街游泳池,隊員們凍得不行,靠喝生姜紅糖湯暖身。艱苦的條件培養出一批批游泳運動員,在全國乃至世界的賽場上奪得佳績。
在年輕一輩的心中,新華街游泳池與體育中考掛鉤。2009年開始,市區初中畢業生體育考試將增設游泳項目,直到2014年,新華街游泳池都是中考游泳項目的考試點。
市民小陳出生于1998年,小時候就跟著父親去新華街游泳池練游泳,她說:“我原本就會游泳,就是動作不標準,考前為了提速,在新華街培訓了半個月。考試的時候對場地熟悉,心里并不緊張,和大部分同學一樣都拿到了滿分。”
在小陳的印象中,以前游泳池上方用一層黑黑的布防曬,雖然氣溫高,可在水中游的時候并不覺得熱,她笑著告訴記者:“我以前挺喜歡去新華街游泳,因為玩水很涼快,而且附近有很多好吃的,結束后爸爸會帶著我去大吃一頓。”
生活:沿街店鋪的多年見證
新華街邊的小店很多,能被稱為老店的更是不少。
新華街與青春路交叉口有一家烤餅店,老板厲雪明是蘭溪人,2019年來此處開店,每當對外介紹時,他總詼諧地說:“我們是即將10年的老店。”
烤餅店專做蔥肉與干菜肉兩種餡料,手藝是厲雪明從朋友那學來后,根據本地口味改進的。“餅的面皮比較特別,使用的是死面,烤好后泡在餡的湯汁中,口感會更軟一些。”厲雪明邊說,邊揪下幾個面團,依次在案板上推開,麻利地舀起餡包入其中,最后在餅皮抹上黑芝麻,放入烤爐。
店內的烤爐一直運作,將附近空氣烤得熱烘烘的,冬天好過,可夏天難熬。“店里安裝了空調,夏天還留了午休時間,錯開最熱的時候。”厲雪明取出幾枚小餅,打電話讓提前預訂的顧客來取,午后陽光擋不住人們對餅的喜愛,美味的烤餅儼然成為新華街上又一張招牌。
新華街上集結了多家毛衣編織店,有的只做秋冬生意,春夏季節租給其他人,也有的一年四季開著,編織不同材質的衣服。
隨機推門進入一家編織店,里面坐著五六人,每個人手上都拿著織針,邊聊天邊做手工活。
“我是永康人,在新華街開編織店17年了,只要在店里買線,就可以教你織衣服。”店主王女士戴著一副眼鏡,時不時給別人指導針法。
剛開店時,王女士進貨只選擇羊毛線,因為更貴的進口線沒有市場,隨著人們經濟條件變好,線的種類也不斷增加。“冬天的生意更好,夏天也有顧客,因為線的選擇多,可以用棉、麻織涼快的衣服。”王女士說,雖然現在互聯網發達,什么教程都有,但總有東西是學不會的,開著這樣一家店,能為想嘗試編織的人提供幫助。
新華街與人民東路交叉口,有一家2.5平方米的修表店,面向街邊開了一個小窗口,推開玻璃才能與店主對話,這大概是這條街上最小的一家店。
小小的空間里,嵌著一個工作臺,臺燈開得很亮,店主張長春戴著修表放大鏡,埋頭干活。
“這家店存在40多年了,一直就這么大,原來是我姐夫開,后來交給我。我記得以前附近還能見到農田,現在都是樓房。”張長春跟著姐夫學會手藝,每天坐在小店里等待顧客,名貴的手表多有固定維修處,他主要做一些清洗工作。
小店的墻上,安裝著一個搖表器,帶著上面的手表按一定速度旋轉。“如果長時間不戴,機械表的指針會停住,搖表器能夠模擬手腕的運動,維持手表的精準走時。”張長春說。
長長的新華街也如搖表器,讓生活或經過這里的人們,以舒適的姿態感受時光流轉……
來源:婺城發布 金彩云客戶端 記者 鄭宇恒/文 樓冀陽/攝(除另有署名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