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日報記者 王佳輝 通訊員 卓璇 金賢芳 陳瀟蒙
昨日上午,在江北慈城走馬街商業廣場的美團站點里,一名年輕騎手的手機突然黑屏,急得額頭冒汗。站長商磊一把接過手機,熟練地找來吹風機對著充電口吹了幾下,同時撥通客服電話申訴接單異常。沒過幾分鐘,手機重啟成功,申訴也順利通過。
這樣的“小事”,商磊每天都要處理好幾件,在他這里,似乎沒有解決不了的難題。
五年前的商磊,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印染廠的打樣員、夜市里的炒面攤主、開了又關的汽車美容店老板……他在不同行業間輾轉,就像一艘沒錨的船。
生活最困頓的時候,他看到了招聘外賣騎手的信息,咬咬牙報了名。高強度的配送工作,反倒成了治愈他內心迷茫的良藥。“每天從早跑到晚,累得一沾床就睡,根本沒時間胡思亂想。”商磊笑著說。
就這么跑了四五年,他不僅慢慢還清外債,還在一次次穿梭街巷的配送里找到了踏實感。“每次把熱乎乎的餐飲送到顧客手里,聽一句‘謝謝’,心里就像被暖風吹過,特別敞亮。”他說。
從一名普通騎手到站長助理,再到獨當一面的站點負責人,如今的商磊總愛向年輕騎手講述自己的故事:“我以前也迷過路,但跑起來就不慌了。干這一行,不怕你起點低,就怕你不肯動。”
商磊的辦公室永遠敞開著門。這位管理著70多名騎手的站長,日常工作遠不止調度訂單那么簡單——他更像是一個“大家長”。誰家里孩子生病需要調班,誰送單時受了委屈,誰情緒低落打不起精神……他都一一記在心上,挨個關心。
前幾年的一天深夜,他接到一個電話:“哥,能不能……借我20元錢?孩子餓了,想給他煮點米糊。”電話那頭的聲音帶著哭腔,混著嬰兒微弱的咿呀聲。原來,這個電話來自站點里的年輕騎手小李,他背井離鄉來這里打工,孩子才三個月大。那天他家里徹底斷了糧,生活十分窘迫。
掛斷電話,商磊揣著家里沒開封的奶粉就往小李家趕。到了小李家,他順手從錢包里抽出3000元錢,一邊塞給小李一邊安慰道:“別哭,男人得扛事。好好跑單,日子會好起來的。”
果然,沒多久小李就還清了向朋友借的錢;次月,一家人就換了間敞亮的出租屋。如今的小李月收入穩定,每次見到商磊總說:“哥,那回沒有你拉我一把,我真不知道怎么撐過去。”
站點里的騎手小張對記者說:“磊哥從來不說大道理。他總說‘我以前也這樣,后來慢慢就挺過來了’,就這一句話,比啥都管用。”在騎手們的心里,商磊敞開的辦公室,就像隨時能休憩的溫暖港灣。
幾年前,初到寧波時,商磊剛經歷事業挫敗,總覺得在異鄉與人不好打交道。但甬城的點滴溫暖,慢慢融化了他心里的堅冰:冬天去騎手驛站歇腳,工作人員遞來一杯熱水;炎炎夏日,志愿者提著綠豆湯送到站點;送餐時和顧客起了小爭執,轄區民警耐心調解……
“慈城景明社區的勵書記第一次聯系我時,我還挺不好意思的。”商磊說,“打了幾次交道后發現,她是真的關心我們騎手。”后來,勵書記的電話被他存進了手機的“重要聯系人”,社區組織包粽子、送春聯等活動,他總是帶著其他騎手積極參加。
而讓商磊真正在這座城市扎下根的,是寧波為新就業群體織起的“關愛網”。慈城的數個騎手驛站里,微波爐、空調、醫藥箱樣樣齊全,成了風雨里的“避風港”;解放路上的億萬客餐廳、老街口的包子鋪等80多家“甬愛商家”,每天為騎手就餐打折;看病也不用愁,“云診所”搬進驛站的計劃已提上日程。更讓騎手感到暖心的是,慈城相關部門還幫他們解決了小區大門難進的問題。
被這座城市暖流包圍的商磊,總想著把這份暖意傳出去。今年,他帶著站點的騎手們接過了“古城青春騎士”的聘書,從此,他們多了新身份——環境督導員、老人關懷員、民情反饋員。
騎手們在送餐路上順手拍下路面積水的照片,轉頭發給社區工作者;遇到獨居老人提著菜籃子,主動停下來,搭把手幫忙送到家;發現商家門口的共享單車倒了,彎腰扶一把再繼續跑單……一個個穿著各色騎手制服的身影,成了這座城市流動的風景線。
來源:寧波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